我要参展

朱林:洞见•现场

作者:张选 发布时间:2021-02-25 17:30:38 来源:影像中国网 【原创】 编辑:影像中国网

分享:

【允许转载,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和作者】

查看大图

影像记录模式的新探索
张选 / 文

 
2020年10月17日到2021年1月17日,艺术家朱林的摄影艺术展《洞见·现场》在成都当代影像馆举办。庞杂无序的城郊结合部是这个时代不可缺失的记忆,是城市变化的真实标本,这次展览集中展现了朱林近年在这一“非乡非城”领域面向生活真实的艺术游历,是一次用纷繁复杂的影像图景与内心对话的实践。朱林以镜头为见证之鉴,敏锐地洞见到:“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进程制造的另类空间,特殊区域环境充满社会学意义的丰富性,是观察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点位。在这里能见到独特的生活状态,见到人们多彩的生活样本。用贴近地面的方式去走动,以低空飞翔的姿态去寻找,带着个人视觉在城市里游走,才有机会照面不可言状的事物。”
 
朱林的大多数照片是在与被拍摄者互动中随机拍摄,或者称之为“直接摄影”,照片之外深藏“本土化”语境,要成为居民眼中熟悉的“那个照相的人”并且忽视他手中相机的存在。

朱林强调在一个陌生环境,没有后援,没有通信,没有地标,借助有限的资源,独立任务完成能力。如果集体采风的方式出现,长枪短炮如同扫荡村庄,你只是过客,看见,不能洞见”。

朱林很有意味的说:“当你雄心勃勃的想去拍摄一组大片的时候,可能一张都不能成功,但当你长期拍摄一个人的影像,并了解他的感受,进入他的生活,你就可能拍摄出一群人,一段历史。”

从朱林几年前的两本影集“非城非乡”和“界”,到今天的“作品展”,不难看出,整个过程视觉未变,自我感知变化巨大,思维的惯性逐渐下沉,从“拯救记忆”到“微观深描影像思考性拍摄”,从“破败的废墟隐藏着文化的分界”到“社会变革中传统基因的压力测试”,这是一场长期主义者用自证的方法破解摄影传统套路及深描记录模式的探索。


朱林简介

朱林,60后,生于四川都江堰,祖籍阿坝州松潘县,艺术家,作家。当过工人、教师。喜欢阅读与行走,以个人状态行走于民间,用心倾听民间声音。曾为《中国国家地理》《中国西部》等多家报刊杂志拍摄撰写专栏。1997年,摄影作品《沙海驰舟》参加中国艺术摄影大赛,获最佳作品奖。2017年,主题摄影作品《界》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获“最佳摄影师奖”。出版有专著《画说西藏——震撼诗魂的记忆》《香巴拉梦之旅》《太阳的守候》等。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