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小凉山峨边采笋纪实 | 探索民族山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之道

作者:卢兴东 发布时间:2025-03-19 17:06:03 来源:影像中国网 【原创】 编辑:影像中国网

分享:

【允许转载,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和作者】

查看大图

来自大、小凉山数以万计的打笋大军背着行囊被褥,奔赴遍布各山头的春笋采集片区安营扎寨,图中打笋队伍正行进在第二批春笋出产地新林镇黄泥村山道。

3-《山里的家》棚屋各式各样,条件极尽简陋。李侯作曲正在加固帐篷,迎接接下来几天的连续降雨考验。她这棚屋的“配套”在峨边打笋人中已属“豪华”。

4-《密林通道》这是一条进出密林深处竹笋采集点的通道。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得全靠经验在原始茂密的丛林中摸索,一旦迷路后果不堪设想。

5-《成果转运》湿滑泥泞的林间,老阿妈将一早采集的“梦笋”转交给罗子批转运到集中交易点。来自新林镇的罗子批在彝族中极富头脑,在几个产区承包了上千亩野生竹林。

6-《集中晾晒》人们将来不及转运的鲜笋铺设在河滩上,临时晾晒避免受潮。

7-《协作》刚背到集中点,村民曲比布仁(左)和莎玛里布(右)帮着卸下同村妇女欧其拾耳(中间)沉甸甸的笋子。彝族人的团结乐观溢于言表。

8-《发货》打笋人、一道商贩、二道竹笋商人一同出现在装车现场,这车满装的春笋将发往省城成都。

9-《交付完毕》地处深山的打笋片区交通不便,往往需要人背马驼运输出山。完成收购交付后,继续人马不停蹄的人、马、车一道返回山里。

10-《致富小帮手》每天下午四点前后,山里的鲜笋运抵县城,形成自发交易市场。这段时间山区儿童也成为父母长辈的好帮手,勤工俭学并传习竹笋的采摘及买卖。

11-《烘干加工》出笋旺季,山沟里临时搭建的简易加工作坊里,人们将来不及销售的笋子按照传统方式用无烟炭火作烘培烤干。烘培后的笋干价格是鲜笋的差不多十倍。

《进山管理》一个多月的打笋季,也是牟加村护林员玛郝志根监查任务最重的时候。

《放松时刻》玩台球永远是少数民族青年们的挚爱。当天的打笋结束,小伙子们聚集在装有太阳能灯的临时简易棚子下消遣台球。

《尝鲜》山里吃啥都香,何况春笋山珍。一群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的林业专业师生已被帐篷里香飘四野的春笋烧肉所折服。

《采笋季普法》打笋期间。峨边县城里有关单位会不定期组织法制巡查和宣传,确保打笋期间各采集区安全和谐。

天府四川盆地的西南峨边、马边、金口河、沐川一带,地处小凉山彝区,是一片原始神奇的土地。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连绵起伏的山谷坡地,肥厚温润的地理环境,海拔及纬度的完美交替形成广袤丰富的林业覆盖,有着多达二十多种的竹笋特产,峨边更是以数十万亩野生三月竹而闻名。峨边三月竹生长在海拔1500米-26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到了秋季还有些产区出产八月秋笋。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乐山西部、峨眉山旁,境内森林密布、高山林立、峡谷纵横。除了举世瞩目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黑竹沟,这里还隐藏着一座外界很少知晓的神秘传奇大山——团岩。由大、小团岩组成的团岩山脉常年云遮雾绕,3078米高的主峰大团岩与直线距离仅几十公里外的峨眉山金顶高度相当,隔大渡河相望。围绕团岩山四周分布着杨河、平等、五渡、新林、沙坪几个乡镇,均出产野生三月竹笋。三月笋以“梦笋”最为珍贵,梦笋犹如虫草,乃因春天里沉睡在土里而挖出来的第一批笋而得名。峨边杨河梦笋曾在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作为国宴菜肴而传为佳话。地处团岩东麓的杨河彝族乡是峨边春笋的主要产区。

团岩山腰在解放初期是彝族土匪首领黑夷木干的根据地,也因在民国时期1946年坠毁过中航139号飞机的空难事件而在峨边当地多了几分传奇色彩。

野生竹笋,谓之“山珍”。采笋,当地人称为“打笋子”。靠山吃山,峨边自古以来就有采食野生竹笋的传统。每年农历三月采笋开始,周期仅持续二十来天,这段时间将决定当地群众一年的主要收入。采笋期间,大量勤劳的彝汉山民按照祖先延续下来的线路和传统,深入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原始林区就地扎营。通过传统的人工方式采挖新鲜竹笋,最多的时候多达数万人,遍及山林深处,场面波澜壮阔,堪称史诗级的人文民俗景观。

大、小凉山一带自来生存条件恶劣,峨边也长期被戴以“贫困县”帽子,直到近年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山区交通条件、生活条件、经济环境才得以大大改善。在总书记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和宣告中,经过不懈努力,贫困的帽子也终于摘下。

那么山区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防止再度返贫?如何确保生态环保的良性利用和循环?如何以当地特色山货及人文地理优势、带动文旅造血实现乡村振兴?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重大命题。由此,记录并展示这一盛大的自然与人类交互过程是如此的美妙且意义重大。以艺术的视角服务时代,以满含深情的家国情怀致力于探索民族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伟大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事业已成为一种响应时代的使命!作为一名已在艺术道路耕耘三十多年,自小在峨边小凉山区大渡河畔长大的专业文艺工作者,这是我2024年春天开始为家乡做这个长期纪实影像创作项目的源动力。(作品拍摄时间:2024年)

卢兴东艺术简历: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系,空间美学设计师、探险及摄影艺术家、文学评论作家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四川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科协特聘探险摄影艺术家、青海省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官方志愿者。

2003年在《成都商报》从事新闻摄影,2007年在成都举办《咔擦之间》个人作品展,2006-2014获聘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特聘艺术设计与摄影教师。2021当选为成都市文联 “艺术助力东部新区”官方签约艺术家,2023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文化专员。

2018年主持西藏昌都解放“渡江纪念馆”及雕塑工程设计,2023年主持马边碧桂园职业中学校园文化艺术工程设计。

2021文学作品《故乡系列》入编国家非遗文化项目《巴蜀民风民俗》丛书,2022年作品《彝乡集市》18幅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2023年出版个人作品集《诗意的纪实》,2023年组照作品可可西里《巡山》问鼎第二十九届中国摄影艺术展(国展),2024年获“郭沫若文学艺术奖”。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