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李文涛:走向河口——重新发明的河流

作者:李文涛 发布时间:2025-02-06 10:29:07 来源:影像中国网 【原创】 编辑:yangzl

分享:

【允许转载,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和作者】

查看大图

太子河流域拍摄示意图,2024年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四平镇,草帽顶子山,2023年

抚順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镇櫈厂村林家沟,2023年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四平镇东小堡村,2023年

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倒木沟,2023年

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子镇马城子村,2023年

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北甸子村,2023年

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子镇马城子村,2023年

走向河口

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子镇马城子村,古人类遗址B洞穴,2023年

本溪市博物馆,古人类生活场景复原,2023年

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兰河峪乡谢家崴子村,2023年

本溪市南芬区金坑村, 2023年

本溪市南芬区郭长线崴子, 2023年

本溪市平山区滨河南路团山子,2023年

本溪市南芬区下马塘街道瓦沟, 2023年

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兰河峪乡滴台头子村,2023年

本溪市南芬区细河路,2023年

本溪市明山区卧龙镇,辽宁本桓高速公路项目卧龙互通工程建设,2023年

本溪市明山区卧龙镇沙包岭村,2023年

辽阳市辽阳县寒岭镇二道河子村, 2023年

灯塔市西大窑镇高力寨村,2023年

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上麦窝村,2018年

辽阳市文圣区罗大台镇青峰村“小天池”景区,2024年

辽阳市辽阳县首山镇马家庄村孔姓台,2018年

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西双庙村,2023年

辽阳市文圣区河东新城,2018年

辽阳市灯塔市西马峰镇新生村,2024年

辽阳市灯塔市西马峰镇岳家堡村,2023年

左图:辽宁牛庄港,1904年。作者:纽约安德伍德与安德伍德摄影公司,资料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右图:海城市牛庄镇小姐庙渡口浮桥,2023年

鞍山市海城市温香镇前坎村,三岔河,2023年

盘锦市大洼区田庄台镇,2023年

营口市西市区,大辽河轮渡,2023年

营口市西市区,大辽河入海口,2023年

我的早期摄影实践深受观察性摄影方法与传统纪实风格的影响。这种方式促使我深入观察与记录风景,同时也启发了我对景观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摄影不仅是自然风景的再现,更是探索摄影、地方与身份之间复杂关系的途径。逐渐地,我对摄影的视觉表现力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在风景摄影中,摄影不仅展现了视觉美感,也承载了关于身份、文化与地域的多重象征与意义。

在我的故乡辽宁,有一条千百年来静静流淌的河流——太子河,这是我的母亲河。太子河古称衍水,大梁水,是辽东文明的源头和摇篮,也见证了辽东地区的兴衰更迭和世间沧桑。《走向河口——重新发明的河流》项目通过对太子河流域的深入研究与拍摄,力图展现了这条母亲河的恢弘与深厚,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地方和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探索了自然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本项目涵盖了河流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地理与文化演变,揭示了河流在当地历史、文化记忆及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我想通过本项目提出一个核心问题:风景摄影如何通过视觉策略呈现河流的复杂性?

该项目分为五个章节,从起源,经本溪段,辽阳段,海城、营口与盘锦段,由大辽河入海口结尾。我以考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从2018年至2024年,基于谷歌地球(Google Earth Pro)软件,结合公路旅行、自行车骑行和徒步等方式,进行田野调查,沿着太子河的节点展开叙事。作品遵循从源头到河口的地理顺序,讲述太子河的故事,通过地理叙述展现了历史的演变脉络。

作为一条自我发现的河流,太子河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它不仅是母亲河,象征着滋润土地、哺育生命的恩赐,还是奔腾不息、时光流逝的历史感慨。作品通过对河流双重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

作为一个地方,太子河流域汇集了丰富的动态关系,这些关系成为我摄影实践的起点,也指引了我实现地方想象的过程。值得关注的是,摄影实践、图像生成与地理空间之间的跨学科交叉领域正在逐渐兴起,为定性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和潜力。

在开展《走向河口——重新发明的河流》这一摄影项目时,互联网和谷歌地球软件(Google Earth Pro)成为前期调研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作为一名城乡房屋拆迁征收与城市规划区房地产调查测量与测算专业组织策划者,我熟练使用各种地图软件来进行系统的前期规划与调研。这种基于土地的科学系统应用,扩展到摄影实践中,可以高效实现对广袤地理空间的考察和资料收集,为后续的田野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调研阶段,我使用谷歌地球对太子河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全程查阅,获取了河流的长度、流经的地域、干流与支流的分布、源头与河口位置及历史影像等。基于这些数据,我手绘了《太子河流域拍摄示意图》,描绘出河流从源头到入海口的流经路径、大型水库位置以及主要汇流点。这一示意图不仅是视觉呈现的辅助工具,还指导了后续的实地考察,使我能够科学规划出行路线与拍摄节点。

为了深入了解太子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2017至2018年间,我通过国内外图书馆及学术平台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历史档案和影像资料,并将其分类存档。在此基础上,通过文档记录和日记形式记录调研过程,形成了影像与文字相结合的初步研究素材,为项目奠定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从2018年至2024年,我依托前期积累的调研信息,进行了长达7年、数千公里的往返考察,逐步完成了太子河不同地理节点的拍摄任务,涵盖河源、汇流点、水库和入海口等关键位置。拍摄地点的选择包括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人为改变的痕迹、城乡环境以及地方象征等多样化的场景类型,全方位展现出太子河的丰富面貌。

在过去七年里,《走向河口——重新发明的河流》项目带来了多个值得铭记的时刻。这些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太子河的理解,也塑造了我的摄影创作,使我通过影像进一步探索和表达了对“地方”的多层次解读。

2023年9月9日,我前往抚顺市新宾县平顶山镇櫈厂村的太子河北源进行拍摄。这是我第三次寻访这个源头地带。独自徒步至山区,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顺着溪流行走约两公里,终于在小雨中抵达了太子河源头的石碑旁,泉水潺潺而出,象征着水源与生命的起点。在拍摄完源头后,意外听到阵阵铜铃声,于是循声走去,发现两只山羊——一只母羊正在新产的羊羔旁,充满温情地舔舐它的幼子,而在母羊身后,清澈的小溪流淌,铜铃声在远处回荡。这一画面充满了“母亲河”的生命意象,唤起了水源哺育生命的母性力量。通过这幅照片,我试图传达水与生命的起源这一主题,并唤起观众对自然生命循环的深刻感悟。

2023年9月17日,我来到大辽河的入海口进行拍摄,这次出行的选定日子恰逢大潮。我在河口岸边架好三脚架,30秒长曝光下,水天浑然一体,呈现出无边无际的氤氲景象。这一刻,长时间曝光带来的模糊感使得景物的时间和空间似乎流动不息,呈现出一种生命轮回的意象。通过这幅作品,我不仅记录了河流的壮丽终点,还表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令人感受到大地的静谧与时光的无尽延续。

在这个项目中,我不再局限于传统摄影的“真实”再现,而是通过创新的叙事方法、混合风格及多重视角的结合来构建影像的多元含义。这一过程中,视觉人类学、社会学、艺术摄影等多学科的理念与方法被引入摄影实践,激发了纪实摄影新的表达方式。

在创作及后期编辑过程中,我将摄影实践视为一种类似于“拼凑者”和“被子制作者”的过程,简称“叙事蒙太奇”—通过组合多个独立的单元形成连贯的整体。这种创作方式将摄影实践置于定性研究的核心,并与“地方”及“地方意象”等概念紧密结合。这一多层次的框架融合了摄影、地方建构、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为影像创作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支撑。

通过这些实践,我的摄影视角逐渐转向对“地方”概念的探讨,重新审视了“地方”这一概念的意义。这种对地方意象的探索不仅带来了全新的摄影体验,也在每次拍摄中不断促使我反思“地方”的本质,从而将摄影转化为一条探究人地关系和文化意涵的深度路径。这便是“重新发明的河流”的核心意图。

作者简介:

李文涛,1968年生于辽宁辽阳。1988年开始在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学习(函院第三期学员),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理事、辽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在伦敦萨默赛特宫、丽水摄影节、FIAP世界摄影人大会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国内外展览中展出。其中,《走向河口--重新发明的河流》在2024年FIAP世界摄影人大会中荣获优秀展览奖。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