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赵有强:车与路

作者:赵有强 发布时间:2019-11-04 15:37:09 来源:影像中国网 【转载】 编辑:乐呵

分享:

【允许转载,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和作者】

查看大图

《缺口》1987年湖南桃源县二里岗乡。

《吊桥》1992年云南景洪州。

《手扶拖拉机上的孩子》1992年云南普仁洱县。

《横行霸道》1993年湖南常德市城区。

《车混》1996年湖南津市农村

《人货相混》1999年湖南常德鼎城区。

《老人与小孩》 1999年湖南澧县。

《羊群》2001年青海省德令哈。

《可可西里》2001年青海省青藏公路。

《拖矿石的车》2016年湖南临澧县新安镇。

《高铁建设工地》2017年湖南桃源县枫树。

《轻轨》2018年10月重庆。

《火车》2019年3月长沙。

“有车必有路,有路便有车”。

这段广告语,曾经占据着不少爱车一族的记忆。

车是个好东西,很小的时候,因为物质匮乏,在我们那个上千人的村庄,能够坐上破旧的货车颠簸一番,都会成为炫耀的资本。所以,车于我,我于车,感情特别。

16岁进工厂当了学徒工后,第一个愿望是买一辆自行车,哪怕是二手的都行。终于,我用“小聪明”换来一辆自行车,这车子是用买来的零件组装的,为节约成本,比商店出售的自行车少了后衣架、挡泥板、前保险杠、车铃。

33岁那年,我拿了汽车驾驶执照,花2000块钱买了一台在当时只能视为废品的“伏尔加”轿车。由于密封性差,每次从车内走出来,就感觉像是在汽油缸内洗了一个“桑拿”。必须等洗完澡、换身干净衣服,留在身上的汽油味才消失,鼻孔也才有清新之感。

2001年,我拿出全部积蓄买了一辆别克赛欧。这次是扬眉吐气了。手持方向盘,行走在四方,感觉爽歪歪。近些年来,老婆常叹息:“如果把当年买车的钱用来买房子,如今吃利息也能保持基本生活。”我笑答:“风光在前面了,不悔啊不悔,终生不悔。”

车在变,路在变,生活节奏亦在变。什么是好车、好路、好生活?衡量幸福指数的标准也在变。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首至今仍被唱响的革命歌曲诞生于1963年,道路的曲折与行走的艰辛,让我这个“60后”在世俗中学会了坚强。1987年,我开始用照相机记录路上的世界,边走边拍,摄影成为了追求与梦想。

《车与路》,正是我用车轮碾压出的情感结晶。  


相关阅读

赵有强:与文字无“关”


赵有强简介

湖南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常德日报传媒集团高级记者、图片总监。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常德市政协委员。赵有强1987年开始自学摄影,1992年担任专职摄影记者。30年来,他始终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用相机记录家乡变革中的热点、焦点、难点。他的作品叙事性强,摄影语言表达充分,在瞬间中,让读者了解到国家或地方政策的深化等。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