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9-05-13 10:49:26 来源:影像中国网 【原创】 编辑:乐呵
【允许转载,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和作者】
2012年,海南三亚海滩上,某学校教职工疗休养。
2014年,韩国首尔塔上的游客们。
2014年,浙江丽水防洪堤上的一群中年妇女。
2014年,浙江丽水防洪堤上执勤的协警。
2014年,浙江丽水市区防洪堤,民间乐器爱好者群体在训练。
2015年,浙江缙云某文化礼堂,等候演出的乐队。
2016年,浙江缙云河阳村,一群高中女生在参加表演活动。
2016年,浙江云和长汀沙滩,某同学会在进行合影。
2017年,杭州某酒店在进行服务员业务培训。
2017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用微信视频举行在线同学会的师生们。
2017年,丽水江滨公园,一群在晨练的妇女。
2017年,丽水实验中学门口,某酒店在招揽毕业酒席业务。
2017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学生在举行汇报演出。
2017年,浙江丽水市区龙门岭小区,一群中老年妇女在举行庆祝雁皇OTO体验店开业宣传游行活动。
2018年,丽水囿山小学,在等候入场参加大型活动的学生们。
2018年,南京市区街头,刚结束活动后的某公司业务员。
2018年,在杭州良渚博物院内休息的观众。
2018年,在杭州武林广场环球中心晨练的群众。
2018年,浙江缙云好溪边,纤韵瑜伽户外群在举行瑜伽户外展演活动。
2018年,浙江缙云镇东村,一群中老年人在接受某医药公司举行的保健器材免费体验活动。
2018年,浙江丽水,国家电网在组织“道德讲堂”活动。
2018年,浙江丽水,聚集在市民广场晨练的市民。
2018年,浙江龙泉,在候场区休息的演员们。
2018年,浙江龙泉,在举行民俗表演的村民们。
2018年,浙江龙泉,自行车骑行大赛现场的乐队。
2018年,浙江省展览中心,在参观“蒙娜丽莎的微笑”展览的观众。
2018年,浙江温州“Mondodo梦多多小镇”,小学生在体验婴儿养育活动。
2019年,浙江青田,等候入场参加“全国乡村春晚”演出的舞狮队。
群
——王华平
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是我拍摄这组专题作品的真正源泉。我所拍摄的群体人物中个体的表情基本都处在一种沉浸式的情绪,由此试图构建出一个群体的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发展,如微信、QQ等即时聊天软件的出现和普及,线上群组功能不断完善,线下群体活动样貌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从线上的虚拟空间延伸到线下的真实生活,人物身份不断变化、转换、重构,成为我观察和思考的切入点。与此同时,这种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意志的投射。
相关评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沟通方式。目前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微信里的朋友圈。它将人圈成不同群。有道是物有类聚,人有群分,正是这些群构成了社会的一个个新的单元。
有趣的是,在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手机软件成为一种线上和线下的微妙链接的器具。我们逐渐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曾经的线上活动,不断在返回到线下。线上的虚拟活动演变成了线下的真实活动。各种同学会、老乡会、商会、年会、车友会等又以一种群的活动形式真实地开展着,这些不同类型的小群体活动不断地对我们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划分又重新组合成新群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我们扮演着一个又一个角色,演绎着一段又一段活香生色的生活。
摄影家王华平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切入点,将“群”纳入了自己的拍摄计划,他把“群”的活动作为自己观察社会的主要载体。巧妙的是,他在观察时,对于“群”的日常生活有着冷静地观察和思考,有着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现了一个摄影师个体意志独特的审视。他的影像脱离了群体性活动照片一般性的视觉趣味的审美。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在影像的处理中又有其内在结构和旋律,以及色彩搭配,这种微妙地处理也正显示摄影师本人高超技术及不一般的视觉素养。而作为“群”中的个体人物身份变化丰富,群体活动里面的个体表情处于沉浸式的情绪与状态,而这种微妙的情绪是处于其中的个体很难察觉的。特别是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群中所体现的状态更加耐人寻味。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个切面,让这些人物处于“群”里,又保持着个体的状态,它不是千人一面的群,是我们当下共同演绎的生活。
——王培权
王华平照片里的“群”,看上去是一些零碎的组成,由于某种临时性的缘故而聚集。“群”里的个体,似乎只有处在集体无意识或有意识中,才真正饰演起自己的角色,而我们观众,才可以在熟视无睹的画面中感到些许的讶异。这种陌生的熟悉,沉默的喧闹,隔阂的融洽,疏离的密切,其间的交织、缠绕、串联,引人入胜。
阅读王华平的《群》系列,拍摄对象的类型不值得深究,重要的是描绘这些类型在特定时空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形体和性格的生动显露,如此,每一个“群”就带有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出色的照片不存在多余对象。多数人日常生活的琐碎景象可能无助于帮衬宏大叙事,但不等于没有意义,它们活灵活现着生存的环境、氛围和质地,撬动我们对此的认知和感受。
——姜纬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