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李刚以马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仿佛进入了一个精灵世界,诗一般的迷茫,梦一般的神秘,颇合我当下审美心境,给我的精神图像库增添了不少新鲜而独特的东西,也引发了我关于当下审美艺术发展的进一步思考和联想。
摄影:李刚
我这些年虽然一直在文艺领域工作,却很少写评论文章,即便对自己有点创作实践的摄影和散文也很少写。个中原因也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前些年在《中国摄影家》杂志发表了《开显自由自然的心灵图像》一文,主要是谈自己摄影的一些体验和感悟,阐述了“文人摄影”的特性,有些理论思考,但也算不上评论文章。然而,随着对各个艺术门类接触的不断广泛和深入,关于审美艺术的深层次思考越却来越多了起来,理论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仿佛被一种幽深美妙的东西牵引着往前走。我想,除了工作需要之外,这可能源于我多年社会价值论研究的脉络和理路。因为自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完成博士论文《社会价值论导论》起,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管工作性质和研究领域如何变化,精神活动的轴心始终在社会价值论上,学术研究始终围绕着它展开。有时因工作所迫,思想的触角伸展得远了些,但也大抵如飞在天上的风筝,那根线还是拴在社会价值论上。前些年到了文艺领域,仍然自觉不自觉地用社会价值论的理论范式、理论坐标和理论框架分析和透视遇到的艺术问题和艺术现象,每每别有所得,欣喜异常。更为重要的是,审美艺术价值是社会价值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考这个领域的问题,特别是自觉地把艺术创作感受、艺术现象和审美经验进行理论提炼和升华,对丰富社会价值论研究大有裨益。一个是向下结合,一个是向上提升,这两个方向精神路径的汇合,有点像易经第63卦,水在上,火在下,水往下流,火往冲,交融激荡,会通感化,生生不息。不过,近些年我深深地感到这种理论研究和建构的路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来以为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石开始动摇。这便是超强计算(包括正在热烈讨论的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对人性论假设的裂解,对轴心时代以来积淀形成的人类认知范式的颠覆。本体论层面的混乱、迷茫和脆弱意味着我们一时难以形成和掌握用以展开文艺批评的有效理论框架。而没有独特理论框架和根基的一切评论都难以抵达人类精神的深处,难以涤荡历史的尘埃和现实的迷雾,难以廓清未来的方向、路径和图景。所以,在我看来,当今艺术发展的核心问题除了艺术家按照真诚的生命感受和人类正义良知,自由地、自然地进行艺术创造外,学问家和思想家应该做的是“注目人类最先进的方面,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瞄准人类文明演进的前沿和走向,无私无畏地、坚忍不拔地进行基本理论建构,为人类未来艺术格局生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转型时代的社会变革提供有效的思想供给。
摄影:李刚
现实地看,这两方面的差距都很大。在艺术创作领域,脱离审美艺术本体的倾向比较明显,艺术创作的技术化、巫术化、学术化等现象未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对一些基本的问题缺乏充分的辨析和讨论。艺术家的生命感受遭到遮蔽和绑缚,精神冲动被抽取和消解,麻木、放逐和沉沦甚至成了一些所谓艺术家的自觉选择,乐此不疲。艺术创作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所糊弄,被一些似曾相识的理论所忽悠,被一些自以为是的教条和公式所戏弄。比如,审美艺术的本体在于人类的精神感受系统,它虽然必须依赖技术的制作和支撑才能得到表达和传达,但技术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反客为主,否则艺术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得干干净净。再比如,审美感受系统在人类精神结构中是与理性认知系统、精神信仰系统并列的一个特殊板块。“感受”是艺术的生命。学术研究属于科学认知系统,宗教信仰和巫术操弄属于精神信仰系统的事。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很复杂,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一面,但各自的品性和界限还是清楚的。艺术是人类感受的制作,不是观念的制作和概念的制作,艺术不是哲学的说明书,脱离了感受系统,艺术将名存实亡。艺术活动虽指向世界本真,艺术家也应该提高学术修养和认知能力。艺术活动指向人类未知、未能、未来的复杂领域,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神圣性和神奇性,艺术家对世界本体也应该充满好奇和敬畏,但大肆鼓吹艺术的学术化、认知化、神秘化和巫术化,不是把艺术引向邪路就是引向死路,更不可能应对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发展所面临的生死抉择。还有,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是感受性活动,与感官密切相关,但艺术必须超越感官,向人们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跃迁。但是花样翻新的娱术,披着大众化、通俗化、时尚化的外衣把人类审美艺术引向同质化、机械化、浅表化、碎片化的泥潭。摄影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大众性、可视性、客体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消费汹涌澎湃、理性能力高歌猛进的时代,更需要不断回归和坚守人类精神感受系统这个艺术本体,努力克服技术化、认知化、浅表化、碎片化、庸俗化趋向。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高级算法、网络技术的涌来时,一方面要积极吸收新技术形式,成长和壮大自身,另一方面也需要重新确证自身的独特价值定位和不可取代的艺术本性,让传统和曾经在信息时代实现华丽转身,让摄影艺术在未来新的艺术格局百花园中迎风绽放,独树一帜。在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的艺术潮流中,我们欣慰地发现一些摄影家不断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着十分可贵的努力,踽踽独行,并取得了卓尔不群的艺术成果。李刚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的“马”既体现了审美艺术的本体特征,又展现了摄影艺术的品格和特殊魅力。他的每一幅作品不但积淀着艺术家十几年的汗水和不懈追求,更体现着他如盐入水、如风入林的精神感受、艺术观念和审美境界。当代中国的摄影艺术应该沿着这样的艺术价值向度发展。
摄影:李刚
毋庸讳言,当前在面向未来的审美艺术理论建构上,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胸怀还不够宽广,目光还不够深远,思维还不够深刻,坐标系还不够新、不够大,特别是对当代科技与艺术嬗变的关系理解得不深不透,对未来的影响没有很好的思想储备和应对策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与艺术的汇流之处将是未来人类文化矛盾交织之处、发展转折之处、生灭变换之处。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这个“相遇空间”,把更多的思维力量集中在这个地方,为未来一切可能打开空间,为一切不同腾挪空间,为一切改变预留空间,为一切曾经转换空间。撞钟要撞响,打井要出水,人类未来文化发展必须在这个地方实现突围。摄影从产生那天起就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今天的挑战也主要来自这种结合,未来的前景也取决于这种结合。问题的关键在于保持合理的张力。我们需要比以往更多一些沉思、遐想、判断、猜测。艺术家和理论家不一样,他们是以不同于理性的感受的方式探索和呈现世界的本真,一些伟大的艺术家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抵达了理论家抵达不到的地方,很值得理论家体味和借鉴。爱因斯坦说,“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而且一定是单调无味的”。我极力主张文艺理论家稍微放一放手中的书本、头脑中的概念和框架,多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中捕捉一些生命感受和精神冲动性的东西,让理论研究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记得前不久《梁祝》作曲陈刚先生向我谈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看法,他说语言抵达不了的地方,恰恰是艺术的生发之地,让我大有“开悟“之感。现在看到李刚先生的“马”,也有类似的感觉。在我看来,他的“马”就是以摄影家独特的心灵感受和技术操作解放了被物质和形体束缚着的万物的灵魂,澄明和开显了“马”后面一个用语言无法描述的更加深远、广大和永恒的存在。这不仅印证了我对美学和摄影的一些理论观点,坚定了我对艺术价值向度的理解,同时还让我感受到了更多生命中具有超越性的美好事情。特别是那副好几匹白马聚集在一起的照片,让我反复凝视沉浸不已。这些白色的精灵聚集在一切,仿佛是深邃的星空的对立面、另一半或别个化身,白色的虚空化掉一切存在,黑色的星光是宇宙晶亮澄澈的眼神,看透了一切,包括你和我。小时候在燕山深处夜行时,对黑夜的神秘、惶恐、寂寥和幽美深有感受。爱好摄影后,我就在想,摄影家怎样表达这种黑夜感受呢?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黑夜之美》,非常期望摄影家能把那种意境视觉化地呈现出来。现在我惊喜地看到,李刚先生的这幅作品有点像我的“黑夜”的底片,透过反转,我看到了黑夜精灵的会说话的眼睛,她们哪里是马的眼睛呀!她们简直就是宇宙神秘存在向我们透露的几点微茫的光亮。这种东西,自然界沒有,科学给不了,话言文字说不清,只有艺术可带给我们。这大概就是审美艺术的特殊魅力和永恒价值吧!
摄影:李刚
作者简介:
庞井君,男,汉族,1967年5月生,河北承德人,1985年8月在乡村中小学任教,1993年在中央党校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央党校哲学部、教务部、广电总局政策研究机构、四川甘孜州政府、中央办公厅工作。现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主编、研究员。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领域包括包括社会价值论、社会发展理论和审美艺术理论等。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论文10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部级项目10余项,业余爱好诗歌、散文、摄影,有数十篇文学艺术作品发表。
扩展阅读: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