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6日,由中国摄协、浙江省摄协主办,台州市摄协、温岭市摄协等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在浙江温岭举行。本届研讨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文联“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会议精神,以“影像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邀请来自学界业界从事摄影理论研究、影像产业发展、摄协组织工作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开展研讨交流。研讨会设置“影像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主旨论坛和“影像新业态与新质引擎”“新技术与影像艺术创新”两个分论坛,13位业界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深入探讨影像艺术与新质生产力是相互赋能、辩证共生的内在关系,明晰进一步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实现摄影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现以发言摘编形式陆续推出会议成果,以飨读者。

以新质生产力激活百年影像新动能
刘化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影像作为一种图形语言,承载着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历经时间的洗礼与岁月的侵蚀,许多承载影像的照片逐渐显现出各类问题,如乳剂层剥落、纸基发霉、反银等,使影像所蕴藏的丰富内容岌岌可危。另外,一些历史影像档案经过多次易主,附加的诸多信息遗失。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发现图像语言中蕴藏的信息与关联提供了支撑。以此,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思考探索对馆内的历史影像进行一次全新的解读,指导国内各公立机构对历史影像实物的收藏由数字化走向数据化,为数字文件添加结构化元数据,提取影像中更为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将原本孤立的、不可计算的图形文件转化为机器可读、可检索、可分析、可连接的结构化信息。基于可计算语境的结构化的元数据,让不同数据库的语言体系统一化。基于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内容提取,让我们能够深入影像内容的更深层次,在微观世界与宏观视角方面展开全方位阅读。对历史影像进行像素级的分解,能够在完成内容识别的基础之上,体系化、量级化分析一个地域或一段历史中的万张照片数据,以宏观视角提出全新的可研究的问题。最终,我们有望搭建无限广度下的数据关联,将历史影像融入全球知识图谱。
百年影像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之下,使我们有机会将分散在祖国各地的视觉文化资源互联互通,从而构建出中国文化的视觉表达体系。
新技术视域下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构
徐希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面对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现状,设立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十分必要,设置学术型与专业型摄影与影像学硕士/博士课程体系正当其时。应媒介融合和数智时代的到来,摄影与影像学可实行“1+X”(摄影+跨领域专项)课程方案,在设置上需涵盖技术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体系及跨领域专项模块,以培养既具深厚理论基础又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在艺术学中新增了6个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交叉专业,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专业转型的趋势。摄影与影像学课程体系应该在坚守学科核心课程的同时,构建灵活的动态调整机制,并重点增设跨领域专项课程模块。
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根本在于能够响应社会经济发展范式转型的核心诉求。摄影与影像学的跨领域专项课程模块可增设智能影像、虚拟现实、文化遗产数字化等,以适应当前产业升级与文化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影像艺术只有将媒介的深度、人文的厚度与全球的视野熔铸一炉,才能突破影像表达的认知边界。我们应建立一种动态平衡的发展观:既要拥抱技术,拓展创作边界,又要警惕工具理性对思想深度的侵蚀;既要对接产业需求,又要保持学科的批判性与独立性。
数智时代的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政策引导、院校改革、行业参与与国际对话的共同推进。前瞻性地捕捉技术变革催生的社会新需求与新业态,推进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主动融入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进程,才能最终确立摄影与影像学作为一门现代独立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
数智赋能探研影像艺术跨界融合的大视觉新质发展
吴吕明(“文艺两新”代表、策展人)
当下,科技与工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脱离不了与摄影紧密关联的各种视觉监测系统和遥感技术。视觉要素成为全域互联的核心,视觉信息成为塑造社会认知、驱动产业革新的坚实力量。
数字技术驱动下,摄影从传统的知识性视觉传递,转向当代的沉浸式艺术体验,进而扩展到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应用。视觉艺术领域的边界逐渐被打破,传统视觉艺术在媒介、创作和认知上的局限逐渐被突破。“大视觉观”通过“全域互联”“全民共创”和“多感知统合”实现从单一载体到系统整合的跨越,构建起“视觉效能”评价体系、“视觉中台”协作模式和“视觉语法”翻译系统等,将有效化解跨界融合中的矛盾。“大视觉观”还将对摄影艺术、影像产业升级和视觉文化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创作方法论的颠覆、产业链的重构、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感知方式、表达权力和社交方式等的变革,构建跨媒介、跨学科、跨产业的“大视觉生态体系”。
在数智技术的无限可能中,新质生产力与影像艺术正携手谱写像素与代码共舞的宏大交响曲。因此,我们要以人文关切、伦理省思,为技术发展校正航向,让新质生产力这艘巨轮承载影像艺术的人文美学,领航“大视觉观”创新发展。
中华美学精神视域下的新影像艺术
张辉(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理工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学思想逐渐形成具有文化自觉的中华美学体系。在“中国精神”“文化自信”指引下,摄影艺术领域涌现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影像”实践,展现出独特的创作路径与美学追求,展现出以下特点。
传统美学思想继承下的摄影现象。新影像创作需对中华传统美学进行“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叶文龙的《山水诗行》以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手法营造新山水意境;李英杰的《太极》通过慢门与多重曝光诠释“天人合一”哲学;许培武的《诗仙李白》则在行走中实现与古诗意的对话。
现代文化科技融通中的摄影态度。新影像创作积极融合数字技术与东西方美学理念,姚璐的《中国景观》通过数字拼贴重构传统建筑,以矛盾空间实现审美对话;孙略的《奇石工厂》依托算法生成图像,在科技理性中凝练东方肃穆感。
社会时代背景关照下的摄影创新。新时代艺术创作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胡晓阳团队的《大运河影像文献》构建生态美学视觉档案;张辉团队的《唐帝陵石雕数字赋能》通过数字技术活化文化遗产。
新影像艺术应以中华美学为精神内核,融合数字技术与多元学科,深入现实生活,创作出符合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并能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优秀艺术作品。
主持人语
蒋澍(江苏省摄协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数据化、算法生成等新技术正重塑我们的视觉语言与艺术表达,摄影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从记录的艺术迈向智能的艺术、数据的艺术。新技术不只是工具的革新,更是文化思维与艺术观念的深度变革。发言从人工智能与影像收藏、数智化学科建构、摄影理论研究与中华传统美学回归等话题,探讨了新技术语境下影像艺术的多维创新,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脉络。可以说,科技让影像更强,思想让影像更深。影像的未来,不仅在于算法的精度,更在于思想的深度与文化的厚度。我们应借助新质生产力的浪潮,让创新赋能影像,让文化照亮未来,让影像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之美。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