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影像新业态与新质引擎 | 第十五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二)

分享:

编者按:10月26日,由中国摄协、浙江省摄协主办,台州市摄协、温岭市摄协等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在浙江温岭举行。本届研讨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文联“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会议精神,以“影像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邀请来自学界业界从事摄影理论研究、影像产业发展、摄协组织工作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开展研讨交流。研讨会设置“影像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主旨论坛和“影像新业态与新质引擎”“新技术与影像艺术创新”两个分论坛,13位业界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深入探讨影像艺术与新质生产力是相互赋能、辩证共生的内在关系,明晰进一步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实现摄影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现以发言摘编形式陆续推出会议成果,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5-11-06_215131_343.jpg

企业新质生产力如何促进当代摄影艺术繁荣

王琛(中国摄协副主席、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主席)

在技术迭代与经济发展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驱动摄影艺术领域发生变革。围绕这种现象,我们可从三个核心方面展开探讨。

其一是工具革命的推动。传统摄影工具仅为创作基础,而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AI等技术重新定义影像创作形态与价值生态。尖端影像技术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是变革核心,企业家需将技术潜力转化为可持续艺术价值,让影像成为多行业创新的底层语言。

其二是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应当努力多致力于影像价值创新生态的构建,推动工具升级以满足大众需求,并承担“视觉素养教育家”的角色,参与培育影像艺术市场,推动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其三是群众基础的价值。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依托社会文化土壤。中国摄影界从“师夷长技”走向“文化自觉”,正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创新表达。全民创作产生海量需求,为企业技术微创新提供试验场,手机移动影像科技的发展便是典型成果。

新质生产力与影像艺术的融合,是技术与创新意识共同驱动的结果。未来,我们需发挥企业的引擎作用,推动中国影像艺术立足世界视觉文明之林。

新质生产力的视觉转译与策展实证

韩丹(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其创新性、质态先进性特质亟须超越传统文本的阐释范式。摄影因其现实复现与意义重构的双重属性,成为视觉生产转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媒介。

摄影需以视觉实证呈现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共生关系。基于2024年12月浙江展览馆举办的浙江制造摄影大展中的视觉生产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技术共生、叙事重构与策展创新是实现视觉生产转译新质生产力核心价值的三重路径。一是技术跃迁的具象化。“大观”单元集中呈现浙江制造业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以浙江制造先进题材为切入点,记录发展成就、展示创新精神、观照奋斗之志,以影像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科技脸谱”。二是人本价值的重构。“初相”单元以“人”为叙事核心,深刻诠释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浙江制造崛起的本质是劳动者突破资源匮乏限制,以“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开辟产业新赛道的历史。三是工业美学的创新表达。“无极”单元将制造拟人化,超越传统摄影媒介的表达方式,甚至让制造的过程和物品以及工艺也成为作品本身,反映出人们对自身生活、文化和情感领域的艺术思考。以上三方面,也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视觉表征,不仅记录了制造业的技术演进,更艺术化地揭示了生产力变革的深层逻辑。

当下,我们需构建科技转译人文以及人文驯化科技双向通道。新质生产力影像更需要在新时代为讲述中国故事提供新的表达可能。

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推动影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柴继军(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重塑视觉内容产业的浪潮中,视觉中国前瞻性地确立了“AI智能+内容数据+应用场景”的核心战略,通过深度融合技术与业务,成功将AIGC转化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一是AI赋能版权交易平台。视觉中国开辟AI内容交易专区,收录作品超1100万件,实现销售超2700万元。AI智能搜索、智能配图、灵感推荐等功能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AI“版权审核查重系统”拦截侵权素材10万余张,视频审核效率提升近5倍,筑牢了版权与合规防线。

二是AI驱动创意定制服务。服务大客户时,视觉中国利用文生图、Lora训练等技术,实现快速响应与交付。其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素材授权可追溯、创意过程可存证”的合规闭环,并正将内部AI工具集升级为一站式创意生成平台,进入内测。

三是深耕AI数据服务。视觉中国超7亿条合规数据被转化为AI训练的“白金数据”,提供全链路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创新实践数据收益分成模式,完成了对供稿方的首次数据授权收益分配,构建了激励原创、可持续的价值循环;启动数据再加工工程,与专业机构合作强化数据供给能力。

四是生态拓展与创新应用。在3D领域,视觉中国战略投资企业CG模型网利用“AI+3D”技术为百度百科修复475件文物的数字分身。在C端,战略投资企业像素绽放的AiPPT产品,月访问量超2000万,将AI能力与内容辐射至海量个人用户。

视觉中国通过将AIGC技术系统性融入业务内核,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和业务增长,更构建了健康的产业生态。这一探索充分证明,积极拥抱并负责任地应用人工智能,是推动影像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技术赋能与中国影像新格局

钟维兴(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为文化艺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影像艺术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始终与生产力变革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正重塑影像艺术的创作逻辑、传播方式与价值体系。AI图像生成、人机协同创作等新模式,使影像从再现现实迈向重构视觉世界的阶段,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与表达深度。

中国的影像艺术家在纪实、观念与跨媒介创作中展现出鲜明的文化自觉。然而,国内影像艺术仍存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学术体系与国际传播力不足等短板。作品流通渠道狭窄、价值评估体系缺失、版权保护薄弱,抑制了影像艺术家的创新潜能。

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亟须制度化支撑,包括尽快建立国家级影像艺术平台,整合创作、学术、技术与国际合作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完善艺术市场体系,健全版权登记、价值评估与交易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与公共资源投入影像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理论建设,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策展人、批评家与创作者,提升中国影像的国际话语权。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创新,这与影像艺术的创造本质高度契合。技术赋能不仅能提供新的工具,更能促进艺术思维与文化表达方式的更新。影像艺术正成为连接科技与人文的重要桥梁,也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视觉文化的重构。

主持人语

鲍利辉(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大理国际影会艺术总监)

数字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影像生态,不仅改写了影像的生产与传播逻辑,更让影像从“记录工具”升级为“创新纽带”,成为驱动文化产业、链接跨界领域的关键力量。

论坛一聚焦两个核心问题:新业态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真正转化为行业发展的新质引擎?发言人从“创作端”切入,探讨“企业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当代摄影艺术繁荣”,看产业力量如何为创作注入新活力;从“呈现端”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视觉转译与策展实践”,探索技术成果如何通过策展与大众对话;从“未来端”破题,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如何推动影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挖掘技术创新的价值潜力;另一方面直面“技术赋能与中国影像格局新变化”,在机遇与挑战中找准行业前行的方向。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