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6日,由中国摄协、浙江省摄协主办,台州市摄协、温岭市摄协等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在浙江温岭举行。本届研讨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文联“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会议精神,以“影像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邀请来自学界业界从事摄影理论研究、影像产业发展、摄协组织工作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开展研讨交流。研讨会设置“影像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主旨论坛和“影像新业态与新质引擎”“新技术与影像艺术创新”两个分论坛,13位业界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深入探讨影像艺术与新质生产力是相互赋能、辩证共生的内在关系,明晰进一步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实现摄影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现以发言摘编形式陆续推出会议成果,以飨读者。

影像新质与艺术创作新的可能性
李树峰(中国摄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新时代,影像有新质。近10年来摄影艺术终于走出了技术壁垒,实现了大众化和日常化,在“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意义上实现与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形式一样的普及性;同时,影像在质上的变化,技术革新使影像的本体属性得到了强化和拓展,使影像在艺术表达和媒介功能上得到很大提升。
机位变多维、百姓拍百姓,进而影像成为语言和文字之外的第三种认知和表达的工具,形成了三重世界,不但可以记录客观物象,甚至可以虚拟物象;在观看方式、传播方式上越来越受其规约。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三重世界:一重是物理现实世界,一重是人类用话语和文字所建构和描述出来的世界,一重是影像世界。这三重世界是平行的,又相互穿越、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新时代,影像艺术创作有诸多新可能。现在的语言大模型,存在的问题一是数据依赖;二是单次运用的记忆不连贯;三是三维场景下的现场直觉还不能实现。最近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的力位混合算法使人形机器人更加和谐和灵敏反应;而是DeepSeek把文本链条的区块作视图处理,提高算法效率。尽管有诸多不足,但他们推动影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下一步,影像艺术创作会在下列情况下延展其可能性:抵达之前不能抵达的现场,将摄来的影像与算来的影像要素融合,增强视觉能力和效果,看到之前人类不曾看到的;进一步打开物性,看到、看清我们之前无法看到的、看清的;进一步打开心性,把内心活动形象化呈现;在主客观之间、人性与物性之间,利用特殊技术,开掘和展示二者之间的深层关系;虚拟影像世界,大规模的景观营造和多维叙事;在虚实之间做影像的动态交互运动,揭示更深层的原理和状态;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像交互中,突破时间感和矢量束缚;营造影像化的平行宇宙,穿越不同的时空体;打破透视关系的束缚,产生复合型视觉;成规模的影像与油画、国画转化;大规模历史文本和文学文本的可视化转化;等等。
总之,新时代,影像有了新质,新质促使影像艺术大拓展、大提升,促进艺术创作高质量发展。
从“新的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
王建华(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正在推动各个行业快速蝶变。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争夺战”日趋激烈,技术革命和内容创新相互促进,地缘政治与传播格局交织演绎,是当下全球媒体格局重构的新特征。新闻摄影即将迈向两个世纪,如何在当下的传播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影像优势,回应时代命题,就必须从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寻找新的动能。
新闻摄影新质生产力是以影像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核心驱动力,依托影像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前沿科技,重构生产要素、创作流程、传播模式与社会功能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其核心内涵是通过“技术-内容-人”的深度融合,突破传统新闻摄影在时空限制、生产效率、表达维度及社会价值实现上的瓶颈,最终形成更高效、更智能、更多元且更具公共价值的影像生产与服务体系。
近年来,国家摄影队探索将新质生产力嵌入新闻报道全流程,实现“新质采集力、新质编辑力、新质传播力”的协同跃升。以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报道为例,在采集端,科学点位设计、顶级摄影器材、先进设备引进、专业记者队伍、高效指挥体系,共同形成了大阅兵的“新质采集力”。在编辑端,工业化图片编辑流程确保高质量图片规模化产出,智能体“采编助手”大大提高了融合产品的制作效率。在传播端,传播链条全面转向移动优先,新媒体矩阵直接连通互联网舆论场。
此外,国家摄影队还通过无人机技术(如《天空之眼瞰祖国》品牌栏目)、手机摄影“轻骑兵”模式、全景VR及卫星影像等探索,持续拓展生产力边界。
技术赋能的创作升级、生产关系的智能化转型、传播模式的生态化延伸和社会价值的深度拓展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新闻摄影呈现四大特征。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正推动新闻摄影迎来系统性创新机遇。新闻摄影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是承载文化自信、服务民族复兴的视觉力量。当镜头语言与大国实力、文化自信深度绑定,影像便超越了记录功能,成为重塑全球认知的“软实力武器”。
AIGI的解构与东方视觉观的建构
李楠(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去中心化的“脱域融合”使摄影经历着存在与消失的博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一是时间感的消失。技术逻辑重构了人类的时间体验,使时间脱离生存论的根基,沦为可计算、可操控、可消费的抽象资源。二是视觉中心的消失。“小图像时代”,“流量为王”进一步加剧着所谓的“屏幕美学”,移动终端屏幕的尺寸决定了作品的呈现大小。屏幕成为唯一的视觉中心,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视觉中心消失了。三是人的消失。当代摄影“无人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如果总是无法直接将人作为主体表达,当代性也将面临一种缺失。
这些催生了“图像化生存”的终极形态:人类不再直接经验世界,而是通过图像界面认知现实。
人工智能以跨模态融合打破了最后一道语言壁垒,AIGI标志着影像哲学正经历从“再现-物质”的二元框架向“信息-过程”范式的认识论转型。这种本体论层面的断裂,使得以“大视觉观”来观照、评析、判断乃至实践摄影成为一种正当其时的必然。在此背景下,“多元一体”的东方视觉观的当代探索与系统建构成为新质发展的解题思路,并正在产生现实成果。
东方视觉观是中国优秀艺术精神的当代视觉化表现与表征。中国的艺术精神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中国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中国的文化是心灵的文化。这一心源,强调自我自觉的超越,同时强调这个超越必须是在对群体的涵摄,与万物的联结中去完成——即“多元一体”。
目前,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被AI不断解构的同时积极利用AI技术建构东方视觉观已然取得成果。主要表现为:其一,技术赋能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其二,优秀传统艺术的跨媒介重构。其三,助力优秀传统的继承发扬。
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塑造人类,这是一个双向赋智、共生共荣的关系。解构与建构永远在同时发生,也在随时转化。重要的是:抵制技术的吞噬与异化,重建人类的主体性——这恰恰是东方视觉观的题中之义。
破界增效:专业级影像技术驱动直播生产力革命
李林忆(海康威视直播影像首席品牌官)
从银盐胶片时代的静态影像记录,到数字时代动态视频的普及,再到如今实时交互直播的爆发式增长,影像技术的每一次跃迁都深刻重塑内容生产范式。随着直播作为新业态全面崛起,用户需求已从单纯的画质清晰升级为对实时性、互动性与电影级表现的复合追求。传统移动端设备及消费级影像技术面临高品质直播所需的稳定性与易用性全新挑战,亟需专业级影像技术突破现有生产力边界。在此背景下,以高性能ISP(图像信号处理)技术与智能对焦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影像解决方案,正悄然驱动一场直播生产力的效能革命。
ISP技术通过实时优化色彩还原、动态范围及噪点控制,使直播画面在复杂光线下仍能呈现电影级质感;而智能对焦系统通过激光雷达、相位检测等多模态协同,实现毫秒级精准追踪与景深控制,解决移动场景下的虚焦痛点。二者深度融合不仅重构直播影像的技术标准,并且降低技术应用门槛,赋能中小型团队实现高质量内容高效输出。
海康威视以其在光学技术、图像处理、智能算法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推动专业影像技术驱动直播生产力的效能革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技术经验。
一是在ISP技术方面,海康威视通过立体调色引擎、智能分区处理等技术,实现了广播级画质,全域HSV调优色彩还原、动态范围及噪点控制,使直播画面在复杂光线下仍能呈现电影级质感。二是立体调色技术基于三维网格映射,实现高精度的色彩管理。三是FACE AE/AWB基于人脸智能的自动曝光和自动白平衡技术确保人脸曝光准确和肤色自然;特定色域范围调色功能满足直播场景对特定目标主题的色彩定向增强需求。四是分频段细节增强技术和超采样技术分别提升了画面的清晰度和细节表现;双原生ISO技术则优化了动态范围;内置滤镜和环境感知自适应技术实现了直播画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五是在智能对焦技术方面,创新融合相位检测自动对焦(PDAF)、反差对焦(CDAF)和飞行时间自动对焦(ToF-AF),构建了自适应追焦系统,实现对运动物体的快速稳定跟踪。
移动影像科技促进摄影艺术大众化
汤青良(vivo影像认知产品部总经理)
当摄影艺术的门槛不再局限于专业设备,且“举起手机即享影像自由”成为大众诉求时,移动影像科技正成为推动艺术大众化的关键力量。真正的影像自由始于用户举起手机的每一刻。新质生产力以系统级科技创新为核心,vivo “蓝图影像” 通过技术协同与场景深耕,将自主创新与联合研发的新质生产力,转化为降低摄影门槛、赋能大众创作的强大动能,让摄影艺术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在演唱会、体育比赛等观演观赛场景,摒弃单一参数比拼的传统思路,以与三星深度联合的HPB 像素传感器、蔡司 2 亿像素 APO 超级长焦和2.35x 增距镜为硬件支撑,搭配蓝图极限追焦引擎与灵动人像等算法,将长焦能力延伸至等效 200mm、400mm 甚至 800mm,让用户能清晰捕捉舞台细节与赛场瞬间。
旅拍场景中,构建了全场景覆盖的创作生态。静态人像方面,2亿高清人像、蔡司自然色彩与 AI 定制美颜,让大众轻松拍出富有氛围感的旅拍照片;动态人像上,全焦段抓拍、livephoto AI 路人消除、重选封面帧等功能,助力用户定格鲜活灵动的瞬间;夜景人像通过大底主摄与长焦协同、多帧降噪算法,搭配变焦闪光灯,让夜景人像高效出片;此外,全焦段 4K 120fps 慢动作、4K 延时摄影等专业视频功能,以及 AICG “一城一景” 功能,让用户一键即可生成富含文化底蕴的风光大片,让旅拍创作更具故事感。直播场景中,作为春晚新媒体直播技术伙伴,vivo 提供端到端的融合能力解决方案,深度协同高画质、快速对焦、超级防抖、真实色彩、稳定传输等核心技术,圆满完成 8 小时高清直播任务。
这一系列技术探索,以“人文之悦” 驱动战略升级,将自主与联合创新的新质生产力,转化为降低创作门槛、连接大众情感的核心动能。未来,随着开放影像生态的不断深化,移动终端影像价值跃迁将进一步得以推动,摄影艺术真正走向全民的目标将进一步得以普及。
主持人语
敖国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主旨论坛中,五位老师的发言,从严谨的理论分析,到新闻影像的现实转型,重塑视觉文化,再到产业前沿技术与算法实践的深度案例,构成了一条兼具思想高度与技术纵深的知识链条。多种路径相互印证,让我们得以从体系层面重新理解“新质生产力与影像艺术”的时代命题。事实上,无论从技术、媒体还是美学出发,今天的讨论都汇聚到同一个核心问题上——影像如何在新质生产力格局中,参与文化与知识体系的重构,并成为推动创新与认知的重要力量。这意味着影像不再只是结果,而正在成为结构力量;不再只是观看手段,而正在介入社会事实、公共表达与视觉秩序的生产过程。
这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如何让影像从技术能力上升为方法体系。新质生产力拓展了影像生成与分发的能力,但唯有沉淀为可证、可教、可积累的方法结构,它才真正进入学科建设的范畴;第二,如何在效率逻辑之外重建影像的公共价值。在加速与算法主导的环境中,真实性机制、伦理边界与视觉公共性必须被重新讨论,而不是被动退让;第三,中国经验如何转化为视觉知识与视觉理论的主体表达。在AIGC重塑全球图像体系的进程中,中国不能仅是使用者与响应者,而应形成自己的视觉解释权、视觉美学与视觉知识论。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