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9,《苏里南华人历史影像集展》广州海事博物馆负一夹层空间展出。展览以影像与文本交织的方式,呈现这段跨越数代人、横贯两大洲的集体记忆。
苏里南,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个国家位于南美洲北部。东邻法属圭亚那,南界巴西,西连圭亚那,北濒大西洋。这里原本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居住地。自17世纪起,苏里南先后沦为荷兰与英国的殖民地,1975年正式宣告独立,建立苏里南共和国,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853年,首批华人苦力踏上了苏里南的土地,拉开了跨越半个地球的迁徙序幕。从此,远在中国广东的客家村落与这片南美热土之间,逐渐生长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仅是种植园中的劳作者,更通过“标会”互助、开设小店等方式,在异乡扎下根来,成为苏里南社会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劳动力,还有语言、习俗与坚韧的生存智慧,中华文化在这片土壤中悄然生长,开花结果。苏里南华人积极办中文学校、报刊,推动客家话、春节成为法定语言与假日,燃点后代赓续血脉的拳拳之心。
展览聚焦于八个苏里南华人家庭的真实故事,追溯他们从广东漂洋过海,在苏里南落地生根,又因当地政治动荡或生活所迫辗转荷兰的复杂历程。这些影像档案呈现的是他们在寻根之旅中面对的语言断层与文化失落,在种族歧视面前奋起反击的勇气,因姓名登记错误而失去中文传承的遗憾,以写作和学术研究弥合分歧和认知裂缝的努力……他们中有人成为医生、艺术家和学者,也有人坚守着父辈的杂货店、餐馆或面包房。每一个人和他们所处的家庭,都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移民身份中那些无法被简单归类的光谱。
这些故事不只是个体命运的记录,更是整个海外华人群体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缩影。苏里南华人既保留着客家人的传统与韧性,又在多族裔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正如展览中出现的“泥鸭”隐喻——那些在异乡泥沼中挣扎、几乎失去文化之根的华人后代,依然在努力找回属于自己的坐标。
历史从未远去,它在我们血脉中低语,在影像中定格,在每一个寻找归途的故事里延续。愿这场展览成为一个起点,让更多观众看见那些曾被忽略的迁徙轨迹,理解文化交融背后的挣扎与力量,并在回望他人之路时,也重新审视自己的来处与远方。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