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聆听牡丹生命低语!来罗湖,看王昆峰镜头里的万般“国色”

分享:

6月28日至7月13日,深圳罗湖美术馆内光影流转,花香仿佛穿透影像扑面而来。《国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艺术展》在此开幕。

c5b72136-af2f-4b50-a0ad-dbecb5ab0688.jpeg

步入展厅,《花语》系列率先冲击观者视觉。王昆峰采用1亿像素飞思相机与微距镜头组合,辅以三个延伸环,将放大倍率推至1:1.702。画面中牡丹的雄蕊与柱头被解构成金色丛林,花瓣脉络如血色江河奔涌。

花语、花容、花魂、花姿、花梦、花咏——6个系列80幅的牡丹摄影佳作在展厅各领风骚。这是王昆峰坚持牡丹影像创作、传播牡丹文化40余年来,逐步探索、沉淀出的“生命之歌”。他将自己的视角缩小,深入牡丹的肌理,随之,一个绚烂的大千世界向他展开。

影像探索生命,科技解构国色

显微之境:一亿像素下的生命密码

这场由河南省文联、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艺术盛宴,以令人惊叹的视觉语言,带领观众踏上一场关于生命、时间与东方美学的超视觉旅程。

《花容》系列运用前沿的“焦点堆栈”技术——通过分层拍摄数十张焦点不同的照片并精准合成,突破镜头景深限制。展厅中央,一幅直径逾两米的牡丹盛开图宛如视觉交响曲:从花心最细微的绒毛到外层花瓣的露珠,纤毫毕现。王昆峰坦言:“技术是为表达服务的。当你能清晰呈现每根花丝的颤动,才算真正触及国色天香的灵魂。”


最撼动人心的是《花魂》《花姿》系列。艺术家将镜头对准凋零的牡丹:干枯卷曲的花瓣在显微镜头下幻化成敦煌飞天般的舞姿,斑驳的褐色肌理中透出青铜器般的庄严。

“你们看这片花瓣,”王昆峰指着墙上一幅星云状作品回忆,“当晚我散步的时候抬头看向星空,突然有了灵感。于是我回到工作室,将干枯的花瓣揉碎,撒向天空。”于是有了这幅作品。

策展人朱炯解读中强调:这是向死而生的旅程,花瓣的支离破碎恰是重生的开始。这幅作品也打动了来参观的观众,一位年过半百的女士告诉记者,看着这幅星云状的作品,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联想到了人生,自己不禁泪湿眼眶。

570c6c1c-6fdc-40c5-8230-9a620406b608.jpeg

2f3cfff9-4b79-46e8-8a28-5b4c1ce63b8c.jpeg

《花咏》展区弥漫着怀旧气息。王昆峰启用近乎绝迹的8×10英寸宝丽来大型相机,捕捉花瓣飘落的凄美瞬间。每幅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孤本,靛蓝与玫红在即时显影中交融,破碎的花瓣如繁星洒落深空。

这或许是《国色·九歌》展览的初衷,王昆峰以艺术的表达,召唤人们感受万物皆生、皆灵,花无论怒放或是凋谢,皆如同你我的生命,即便是坠入尘埃,仍原子般存在,风骨犹存,精神不朽。

一场重构东方美学的影像革命

超越视觉:物性开启的哲学维度

王昆峰,1952年出生,河南延津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的摄影艺术创作一直关注生命哲学主题。本次展览展出作品是他40多年以洛阳牡丹为题材,以摄影的多媒介语言呈现牡丹不同阶段的风姿、傲骨和魂魄的探索成果。他试图通过花开花落的表象表达生命不息的意义,通过牡丹物象开掘万物的精神界境。

1752055301805503.jpeg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米闹在致辞中说,本次展览是王昆峰先生依托洛阳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潜心创作的集中展示,反映了他在牡丹摄影实践和研究中的探索追求,体现了他在艺术语言和学术理论等方面的深厚学养。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陈益刚认为,王昆峰先生“国色·九歌”巡展在深举办,无疑为深化粤豫两省摄影艺术交流合作注入了新的动能、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他希望两省摄影界能够借此契机共同构建长效交流机制,激发艺术创造活力,讲好中国故事新篇。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展览学术主持李树峰道出深层价值:“牡丹被反复描绘千年,但王昆峰用影像打开了新的感知维度。”当《花咏》中宝丽来的偶然性邂逅牡丹凋零的必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花的命运,更是中华美学中“化腐朽为神奇”的哲学思辨。

1752055301763933.jpeg

这种探索被唐东平教授概括为“妙不可言与言说不尽”的艺术创新——在极致具象中抵达抽象哲思,重构了国人集体记忆中的国色意象。

摄影理论家陈晓琦指出创作的双重突破:“技术上,焦点堆栈与宝丽来工艺拓展了媒介边界;美学上,他将西方抽象理念转化为东方诗性表达。”在《花语》系列中,王昆峰刻意剥离牡丹的识别性特征,在色彩冷暖与线条疏密间构建“微妙的平衡”,最终呈现“被具体物象遮蔽的纯粹世界”。

当1.5亿像素相机捕捉到花粉的星辰排列,当宝丽来凝固花瓣坠落的0.1秒,我们终将懂得——即便零落成尘,生命的原子仍在歌唱。在这场科技与诗性的共鸣中,这些凝结四十年心血的影像,在深圳这座科技之都绽放出独特魅力。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