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本网在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召开的媒体见面会获悉,第26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第26届China P&E)将于2025年5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展览馆重磅启幕。作为全球影像行业的年度盛会,本届展会以 “影像无处不在”为主题,深度融合政策利好与科技创新,汇聚国内外顶尖品牌,打造全产业链交流平台。从消费升级驱动行业繁荣、主流企业携新品首秀,到 AI 技术重塑影像生态、“华龙奖” 引领品质标杆,更有影像大赛、文创互动、专家讲座等多元活动精彩纷呈。无论你是摄影爱好者、行业从业者,还是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这场集前沿技术、创新产品与趣味体验于一体的影像盛宴,都将为你解锁未来视觉新可能。
2025年4月29日,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媒体见面会现场。
政策赋能,消费升级激活影像市场新蓝海
在党和国家文化振兴战略和促进消费战略的双重政策引领下,影像器材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2024年照相机及器材制造企业近200家,销售收入近480亿元;利润总额38亿元,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整机产量超500万架,为十四五期间最高;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内需扩容效果显著。
为切实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展会期间将会同京东平台共同推出以旧换新奖励活动,本次“以旧换新”方案将在开幕当天公布,旨在助力消费者升级影像装备。
品牌云集,千坪展馆解锁全球影像新趋势
随着CHINA P&E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行业企业和消费者对CHINA P&E平台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本届博览会展览面积再创新高,较上一届增加23%。
影像行业主流企业在2024年均确定本届参展方案,全部展位于今年2月底前预定完毕,其中特装展位占比超60%。富士胶片携数码影像、胶片业务、打印输出全线产品出展,佳能、尼康、索尼、奥之心、适马等相机主机厂商也将带来多款新品线下首次与消费者见面。国内品牌老蛙、唯卓仕、智云、神牛、百诺、徕图、思锐等国产品牌竞相参展,展台面积均超过100平方米。
展位图(最终效果以开幕为准)
此外,观众预登记踊跃,同比增长23%,其中青年群体及专业观众占比进一步提升。目前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高校,以及摄影团体、海外电商平台及经销商提出参观需求。组委会将一如既往提供优质、高效的团体参观服务。
AI + 光影,科技创新重构影像生态未来
科技创新正推动影像行业从“硬件竞争”转向“生态竞争”,人工智能与光影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涌现出新产品、新模式、新场景。如像素蛋糕、美图云修、百度网盘等众多后期智能影像精修平台,利用AI、云计算、云存储创造出更多的摄影数字化工具。
影像视频创作的持续增长,对存储空间、传输速率的要求显著提高,众多存储设备生产企业将携最新产品亮相本届展会。影像器材已经成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权威评选,“华龙奖” 揭晓行业品质新标杆
第十六届“华龙奖”的评选工作继续开展,评选通道已经开启。参评产品全部由企业自愿申报,形成预选名单,目前共有39个企业的90项产品参与此次奖项的角逐。
点击上图进入评选通道
经过观众线上投票、专业检测机构测评、专家无记名投票,最终评选出五大类奖项,其结果兼顾公众性和权威性。获奖名单将在第26届China P&E期间公布并举行颁奖仪式
此项活动在推动技术创新,培育品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消费者理性、正确的选择产品提供指引。
跨界创作,影像大赛捕捉职业视角新魅力
本届影像大赛以“我的专业,我的视角”为主题,分设照片及视频两个组别,面向全体影像爱好者征集作品。大赛投稿通道已经开启,鼓励参赛者挖掘自身专业与艺术创作的结合点,用影像展现自身行业的独特魅力,激发社会对专业价值的认同感。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将在第26届China P&E现场及官方平台展示。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征稿细则
沉浸体验,文创互动打造光影狂欢新玩法第26届CHINA P&E精心设计制作推出多种文创产品回馈观众。主办方在继续为预登记观众集章打卡提供纪念品外,还为参与第26届CHINA P&E小红书话题留言的观众开设明信片套色打卡活动。
展览现场还将在5号馆讲座区继续邀请影像行业专家、大咖为观众带来多场内容丰富的技术讲座,分享影像专业知识与创作技巧。
第26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备案批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作为支持单位。
China P&E自1998年创办以来,在参展商、观众、媒体的共同支持下成功举办25届,已成为全球影像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未来,China P&E将持续发挥推广影像文化、对接市场供需资源、繁荣影像消费市场的作用。
CHINA P&E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小红书号:95283286810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