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和山野、自然结合,草木丛中“长”出了照片,树梢上挂着艺术家的作品,随风摇摆,就像风铃一样发出清脆的响声;老粮仓美术馆里,展现着“杨梅红了”的故事;山宿的水池边上,图像正倒影在水里,随着波纹幻化出不一样的色彩;12月17日,仙居首届人文乡村“山野艺术季”在淡竹山隐悄然拉开帷幕,踏入山间丛林,在乡村的田野里、在溪流之畔,那些呈现希望和诗意的新画卷,正被徐徐打开,冬日的阳光照射在这些艺术作品之上,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步路老粮仓美术馆“杨梅红了”展区现场
山隐展区照片挂在树上观众在欣赏作品
此次“山野艺术季”以“人文乡村,艺见山野”为主题,由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指导,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台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办,淡竹乡人民政府、官路镇人民政府、步路乡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仙居县摄影家协会、仙居县网络文化协会、台州释藤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执行协办。
艺术作品和山野自然的融合
在时代的新浪潮中,乡村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在艺术与人文的润泽下,注入了一股新的“活泉”,绘就了一幅乡村的诗意新卷。走进仙居的乡村,往昔单调的景象已经逐渐被灵动的元素所改写,古老的建筑被很好的保留,空间被打造一新,但是又具有传统的元素,新旧结合和当代性思维的植入,让当下的乡村具有了更丰富的延伸内容和空间。民宿、乡村咖啡馆、老粮仓美术馆、文化礼堂等等,都成为了展呈最好的阵地。
艺术作品在“民宿泳池边的倒影
仙居首届人文乡村“山野艺术季”策展团队正是利用这些场景和空间,融合艺术创作和构思,打造和呈现了一场关于土地、民居、空间、文化、自然和山野的艺术展。艺术融入乡村、在山野里焕发出坚贞的力量,让我们通过这些场景看到了艺术×乡村更多的可能。
参展艺术家在田市“不止山宿”布展
本次艺术季,以仙居淡竹山隐咖啡、田市不止山宿、步路老粮仓美术馆以及官路的茶隐小院为空间和背景,呈现了四个不同主题的展览,他们分别是:山河远阔、他乡来客、杨梅红了、入乡随俗等版块!展出了25位摄影师共计200多幅作品。
艺术家在讨论参展作品
参展的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此次艺术季还特地推出了“文化特派员”版块,展出了他们走入乡村和基层,拍摄记录人文乡村、民居空间、历史文化、在地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视角独特,内容丰富,生动而饱满地呈现了乡村的无限的“活力”和深厚内涵!
老粮仓美术馆杨梅作品和古代诗词的结合
人文是乡村的灵魂所在,这仙居这片土地上,邻里间的温情、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的家训,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乡村深厚的人文底蕴。艺术乡建的过程,也是对这些人文瑰宝的守护与弘扬。乡村的文化礼堂和空间成为了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传统的戏剧悠扬婉转,古老的传说口口相传,孩子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将乡村的根深深扎进心底。而这些景象,都被我们的艺术创作者以及来自文化特派员们用心记录。
山隐展区参展艺术季的“文化特派员”们
当艺术与人文在乡村的土地上交融,便催生出无限的可能与希望。乡村不再是人们眼中落后的象征,而是充满诗意与梦想的远方。艺术季的开幕,吸引了外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被这些艺术气息与人文风情所打动;年轻人开始回归,他们带着新的理念与活力,在这片土地上创新创业,让乡村的未来充满无限遐想。
文化特派员的作品展览现场
好的照片能够讲故事,此次艺术季,在艺术与人文的赋能下,乡村正迈着轻盈而坚定的步伐,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行。我们期待着,每一个乡村都能成为艺术的殿堂、人文的高地,让那一抹独特的乡村风情,永远镌刻在大地之上,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向往。
不止山宿展区:艺术作品漂浮在水里
以文化再造乡村,用艺术赋能自然,在广阔的山野里,这些空间和艺术的力量正用一种独特而坚定的力量,为当下的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希望借助此次艺术季的尝试和探索,构建更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文乡村独特魅力和语境。也希望在地文化和外来艺术能够更好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方式和表达!
官路茶隐小院展区:艺术家在现场创作
一场艺术展既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探索,艺术在山野自然里,在不同空间中生长,这是人文乡村滋生的力量和发声,我们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走进仙居,来到我们的乡村,用文化和艺术讲好故事,发挥它自身应有的价值!
仙居“山野艺术季”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
台州市摄影家协会
承办单位
淡竹乡人民政府、官路镇人民政府、步路乡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仙居县摄影家协会
仙居县网络文化协会
台州释藤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更多作品请移步仙居首届人文乡村“山野艺术季”展览现场观看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