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四川成都那座充满烟火气、又承载无数故事的小镇吗?那里有历史沉淀的老街,有岁月雕琢的茶馆,更有一次次用影像赋予生命力的艺术碰撞,那座有着如此魅力的小镇,便是位于双流区的明清古镇——彭镇。2024年12月12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彭镇摄影周在马市坝中心广场举行开幕仪式。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来源:彭镇摄影周)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朱宪民,原四川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赵红川,成都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成,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钟维兴、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达军,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徐波,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金平,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主席何军,成都市文联副主席、市摄影艺术家协会主席曹铁,彭镇摄影周艺术总监、大可艺术馆创始人王琦,彭镇摄影周总策展人那日松等参加活动。
在古镇举办全国性的跨界的影像艺术盛宴,展示双流深厚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及新时代双流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气象、新风貌,是彭镇摄影周的宗旨。本届彭镇摄影周以“AI彭镇——影像中的彭镇未来”为主题,围绕彭镇及周围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开展了第二季“摄影真人秀”“围炉夜话”直播、国内外相关作品展、艺术家驻村计划、招募摄影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摄影周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更是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指导精神和艺术乡建的具体成果,为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彭镇增添了新的光彩。
“驻村计划+真人秀”:捕捉小镇历史印记与当代风貌
今年年初,在策划第三届彭镇摄影周时,彭镇摄影周艺术总监、大可艺术馆创始人王琦有了一个想法:为了实实在在凸显成都乡村振兴的具体效果,他想开展一次特别的驻地拍摄项目。这个想法得到了彭镇摄影周总策展人那日松的赞同。于是王琦将彭镇的岷江村作为拍摄地点,向三位女摄影家何军、刘莉、毛晓初发出邀请,请她们在村庄中进行为期一周的深入拍摄,探索和记录村庄的自然景观、日常生活及劳作。
在第三届彭镇摄影周开展之前的金秋十月来到岷江村,三位摄影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驻村计划。她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同生活,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岷江村的生活气息。通过镜头,她们不仅讲述村民的生活故事,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捕捉这个村落在时代变迁中的脉动,更传递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随着第三届彭镇摄影周的开启,三位驻村摄影师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并形成了本届摄影周驻村计划主题展《岷江印象:时光与自然的交汇》。
本届摄影周驻村计划主题展:“岷江印象:时光与自然的交汇”现场(来源:彭镇摄影周)
本届摄影周驻村计划主题展:“岷江印象:时光与自然的交汇”(来源:彭镇摄影周)
摄影周核心环节之一的“摄影真人秀”于12月5日启动,来自荷兰的罗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中国的陈锦、王建军、宋松、浦潇月、以绘、李启航7位摄影家深度参与到彭镇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小镇的烟火气、人们的生活场景及彭镇独有的自然风光,形成一幅幅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影像作品。“摄影真人秀”并非是让摄影师拍摄作品,其真正的魅力在于展示摄影师的创作过程与思维碰撞,让公众看到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和动人细节。
开机仪式现场 廖铁军 摄
“驻村计划+真人秀”不仅是对彭镇风貌的记录,更是通过摄影师的镜头,传递出他们对于乡村振兴、文化保护、社会变革等主题的艺术性理解。
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地方与世界
本届摄影周的展览是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地方与世界的结合,除上述提到的驻村计划主题展“岷江印象:时光与自然的交汇”,还展出了罗伯特·凡德·休斯特、爱伦·托尔贝克、金平的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学生摄影作品展,以及《双流之翼 云端诗意——2024双流区航空题材主题摄影展》等。
位于彭镇柳河艺术空间的展览,呈现的是摄影家罗伯特·凡德休斯特的《古巴人家》《中国人家》。《古巴人家》(As Seen in Cuba)是休斯特在荷兰文化部的资助下于古巴进行为期1年的摄影项目实践。该项目聚焦于古巴普通家庭的生活场景,通过镜头展现了古巴人民的日常生活、家庭环境和情感世界。休斯特通过镜头传递了对古巴人民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古巴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中国人家》(Chinese Interiors)是休斯特从2004年开始6年的时间走访中国20多个省,拍摄千余个家庭的影像精选。他深入乡村和城市,用镜头捕捉了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家庭环境和情感交流。《中国人家》不仅记录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场景,更通过镜头展现了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为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中国人家》展览现场(来源:本网)
柳河艺术空间2号展厅是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作品展。陈晨以《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一典型的学科文化标志为题,从近观医学与医疗场景的视角出发,运用客观摄影语言,描绘现实中的医疗场景与器物,将理性、科学为底色和基调的医学以艺术审美化呈现,从而展现医学威严、冷静、严谨背后对生命的敬畏与人文关怀。郭景法的《闻喜》,通过家庭记忆中的闪光点作为情感主线串联起创作思路,借助玻璃的情感纽带,与充满仪式感和年代特点的家庭照片相熔合,封存和凝固因时间流逝而逐渐侵蚀的记忆,表达对家庭温情的怀念。巩乐的作品《我是》,试图塑造个人在社会中职业身份的认同与生活中自我身份的追寻。作品结合自身通过艺术家职业身份与个人身份相并峙,通过摄影艺术手法塑造职业身份与个人身份之间的认同与追寻,探索不同个人身份之间的关系。李戈作品《秩序》,以波澜壮阔的工业景观中的视觉秩序为创作切入点,表现景观摄影细分领域中的“工业摄影”。李戈结合自身经历,回到阔别已久的工作岗位,再次以人文视角重新审视与观察,创作期间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切换与交替,飞速发展与壮大的工业景观同样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感。朱玉洁的作品《漫长的⽩⽇梦》,是思考自己在重男轻女严重的思想下,作为第一胎出生在原生家庭的身份认同和情感缺失。因长期以来的情感忽视和冷暴力,使得朱玉洁对父母和家庭逐渐疏远,于是试图通过飘忽不定、朦胧的家庭影像,重新审视家庭关系。
柳河艺术空2号展厅: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作品展(来源:本网)
荷兰摄影家爱伦·托尔贝克(Ellen Thorbecke,1902-1973)的展览《骑骆驼、拉二胡、吹糖人儿》布置在了满仓集·稻田美术馆。该展览由鲁⼩本策展,特别聚焦托尔⻉克曾在北京时拍摄的照⽚。1931年,摄影师兼记者的托尔⻉克离开柏林前往北京。为了这次旅⾏,她买了第⼀台相机。她⽤照⽚记录了她对所到之处和⼈物的观察。她以⽣动活泼的坦率⻛格报道出街头⽣活的活⼒,并出版了多本摄影书,包括《了解北京》(1934)和《中国⼈像》(1935)。她的镜头捕捉到了20世纪初的中国在千百年传统与西方现代化碰撞之际发生的嬗变,为人们了解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被遗忘的时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鲁小本在介绍展览(来源:彭镇摄影周)
展览《骑骆驼、拉二胡、吹糖人儿》现场
在永丰茶铺展出的金平《榕树下》,呈现的是其2006年至2009年往返于贵州的榕江、从江等地,拍摄了许多古榕树。这些榕树参天蔽日,枝繁叶茂,虽然古老,但仍然生机勃勃。在金平的镜头中,当地群众和谐地生活在榕树下,呈现出自然与生命的永恒。此外,还有向社会公众征稿的《双流之翼 云端诗意——2024双流区航空题材主题摄影展》,以及四川传媒学院学生摄影作品展等。
金平作品《榕树下》展区 廖铁军 摄
《“双流之翼,云端诗意”2024双流区航空题材主题摄影展》展区(来源:双流Double)
《四川传媒学院学生摄影作品展》展区(来源:双流Double)
在展陈方式上,彭镇摄影周再次创新,将摄影作品以沉浸式的方式深入街巷、茶馆展呈,充分与乡村日常生活相融。游客们在熟悉的街巷中,感受“未来彭镇”的视觉奇迹,体验一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艺术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幻灯晚会“摄影大师坝坝会”吸引了来自成都及周边的摄影爱好者参与。幻灯会上,摄影家朱宪民的《黄河•百姓》和陈锦《四川茶铺》或以陕北音乐作为背景,或以四川茶馆动态影像作为衬托,令观者大呼过瘾,气氛十分热烈。
分享会现场(来源:彭镇摄影周)
彭镇摄影周还举办了“影像艺术在振兴乡村中的探索与实践”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共同探讨影像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论坛的举办,不仅为彭镇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也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本届摄影周期间还征集了百余位摄影师开拍“彭镇的一天”,活动反响热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远至辽宁的众多摄影师来到彭镇创作。
彭镇摄影周自2022年创办以来,已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艺术融合的标杆,不仅提升了彭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向外界展示了成都乡村在新时代的全新风貌。通过影像的力量,彭镇的文化记忆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递,当地社区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感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党中央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指导精神和艺术乡建的具体指导下,彭镇摄影周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继续书写着从历史古镇迈向创新未来的崭新篇章,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的璀璨明珠。未来,彭镇摄影周将更加注重创新与传承的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国际化的艺术视野,让摄影艺术走进日常生活,让更多人看见彭镇的美好,并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本次摄影周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双流区委宣传部、成都市双流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双流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双流区彭镇人民政府承办,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进行学术支持,北京映画廊进行策展支持。
相关阅读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