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一身青春
青春之诗,镜映人生
策展人 | 何蕙帆
什么才是青春的写照?
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汪国真说,我用生命和热血铺路,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挡住。
2024年盛夏,南海之滨,炙热张扬,亦如青春!我们有幸举办这样一场展览——由11+4位摄影师联袂呈现,其中11位来自中国摄影家协会青年摄影委员会的摄影家们,4位是正处于不同学段、尚未毕业的深圳学生,共同用影像谱写一首光影交错的青春之诗。
在他们的镜头之中,青春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是年华的印记,更有青年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对周遭自然环境、社会人生的关注与关怀,创作者对艺术追求的长久探索......每一张照片,都是青春的一次凝视,我们从中感受到青春的力量——既可撼动山河,亦能温柔岁月。
青春不只是生命中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上的一种状态。它跟丰润的面颊,殷红的嘴唇,柔滑的膝盖无关;它是一往无前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的活力,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中国摄影家协会青年摄影委员会委员作品
黑天鹅 北京颐和园 宁思潇潇 摄
《飞跃》
2023年9月10日,中国重庆江北嘴梁沱,长江成为民间跳水爱好者的舞台,背景中的高楼是位于朝天门的地标建筑重庆来福士广场。刘嵩 摄
学习师范专业的布萨伊尔从小学习库姆孜弹唱,她身穿骆驼毛织的面料做成的“切克曼大衣,在寒冷之地这种材质非常保暖,也是重要场合柯尔克孜族一定要穿的民族服装。2023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盖村。李馨 摄
复制 张雨驰 摄
城市山火 罗晓韵 摄
2023年9月24日,上海双层敞篷观光巴士最后一晚运营,许多市民前来告别,登上巴士二层拍照留念。周馨 摄
《半熟少年》肖像之二 贾婷 摄
2022年2月8日,北京,“神经”。浦峰 摄
2012年10月1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廖攀 摄
新草原照相馆·巴尔虎兄妹,2019年,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德戈金夫 摄
山里有鹿《隐入尘烟》系列 薛云麾 摄
四个专题展
《人在深圳》系列(部分)米浩辰 作品
划船的人
对着拍
搭帐篷露营
路边晾晒
有趣的木偶
陪伴
“飞翔”的电动车
放学路上
摄影师米浩辰是一名在读高二学生,暑假后即将升入高三。作为学生,原本日常生活范围相对简单,因为摄影,小米开始涉足各种未曾关注过的场景——公园里晨练的老人,城中村里耍闹的儿童,繁华街头努力工作的年轻人,深圳湾畔来来去去的候鸟......原本单调的城市生活,通过镜头后的思考和取舍,多了一分意味深长。在小米的镜头里,可以看到这样一群年轻人的特点,聪明,有趣,温暖,包容。
《爷爷的小院》(部分) 张迪 作品
小院门外
装玉米去粉碎
爷爷和弟弟
洗澡
同样是“深二代”,摄影师张迪将镜头对准独自留在老家生活的爷爷。对于城市中长大的孩子而言,爷爷的小园恰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杂草,老树,微风,鸣蝉,这些在“大人”眼中不值一提的事物,是孩子们幼时快乐的源泉,成年后面对未知世界的精神家园。
《我们村》 (部分)巫松虎作品
2017年,村里准备建新房
2021年,我们村全貌。
村民婚礼
逢年过节,村子里在家的年轻人都会带着礼物去看望村里的老人。
妈妈在阳台整理花朵。
拍全家福。村里每年春节都会举行大聚会,拍大合影。
据非官方数据统计,在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深圳,原住民只有50多万人,他们的祖祖辈辈组建的一千多个自然村(城中村),宛如这座巨型城市中的毛细血管,微小但不可或缺。摄影师巫松虎是一位本地青年,从小受父亲影响热爱摄影的他,用镜头记录了自己的村庄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变化。在他的影像故事里,我们看到一批有格局、有理想的本地青年形象,为了家园的发展,敢闯、敢干,不负时代、勇立潮头。
《大学第一课》(部分)黎厚麟作品
军训,是每一个大学新生的必修课;军训是青春的标志,开始漫长,回首难忘。摄影师黎厚麟是深圳技术大学的在读学生,他将镜头对准身边人身边事——在他的作品里,骄阳如火,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