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发布的佳能R1与R5 II中,据悉R1有新的技术重点——DGO传感器版本,真如此,R1的动态范围表现将非常令人期待;轻便的VLOG创作利器索尼ZV-E10II发布;GoPro的新一代全景相机MAX2被曝光,其能否搅局全景相机市场我们拭目以待;更多内容来看一周器材资讯。
佳能R1有一个DGO传感器版本?
据悉,canonrumors收到很多关于EOS R1的规格讨论邮件。在这些邮件中,已经两次提到EOS R1将有一个DGO传感器版本。什么是DGO? 该技术通过采用两种不同增益读取每个光电二极管信号的方式生成低噪点的高动态范围影像。DGO技术结合了两种增益,对明亮区域采用饱和度优先增益方式,对较暗区域采用降噪优先方式。
在佳能的Cinema EOS电影机上我们可以看到DGO传感器,但它如何用于静态照片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还有些神秘。需要注意的是,佳能在HDR和动态范围方面拥有大量专利。
如果佳能已经找到了一种技术方法,使DGO传感器可以应用到拍摄静态照片上,那么我们将看到比此前拍照相机更好的动态范围表现。无论是否会应用DGO传感器,EOS R1都将是佳能一款里程碑式的旗舰无反,答案明日将揭晓。
富士新一代VLog相机参数曝光
据悉,富士正在研发一款新的VLog相机。这款机身会使用2600万像素传感器,凭借更新的图像处理器,这款相机可以拍摄4K 60P视频,裁剪系数为1.17倍。以下是这款相机的参数:
2600万像素APS-C X-Trans BSI CMOS 4传感器
采用X-Processor 5图像处理器
具备6.2K,60fps开门模式
可拍摄4K 60PDCI/UHD视频,以及裁剪下的4K 120P视频
配备内容创建者的专用Vlog模式
配备425点混合式AF系统
具备7档机身防抖
20种胶片模拟
配备蓝牙和Wi-Fi连接
2024年11月之前发布
GoPro新的MAX 2全景相机曝光
GoPro是运动相机的先驱和标杆,但它们的全景相机受众面一直不是很高。业内也在期待MAX 2的到来。近日,photorumors曝光了一台GoPro MAX 2的正脸照片,看来GoPro的新一代全景相机要与消费者见面了。从外观图看,机身除凸出的全景镜头模组外,机身表面还有貌似散热设计的外壳,MAX 2的到来是否能加快全景相机市场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索尼APS-C画幅微单™ZV-E10 II发布
2024年07月12日,索尼(中国)正式发布了新一代ZV系列微单™相机——ZV-E10 II。 ZV-E10 II搭载约2600万有效像素的APS-C画幅Exmor R™ CMOS影像传感器和新一代BIONZ XR™影像处理器,并进一步改善了自动对焦性能和视频拍摄功能,更精准捕捉自然动态瞬间。ZV-E10 II加入了广受好评的创意外观滤镜。新增竖屏拍摄界面和触摸操作功能,更符合拍摄习惯,并为直播和数据传输优化了连接性能。续航方面升级为大容量NP-FZ100电池,长时间拍摄更轻松。ZV-E10 II小巧轻便,重量仅约377克,方便日常和旅行拍摄携带。
此外,本次也同时发布了紧凑型APS-C画幅电动变焦镜头E PZ 16-50mm F3.5-5.6 OSS II。升级后的套装镜头具备轻量化设计,与第一代产品相比,提供了更好的自动对焦和视频拍摄性能。
ZV-E10 II主要参数:
759个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点,可自动识别人/动物/鸟类的眼部并实时追踪
背照式Exmor R CMOS影像传感器提供了高感光低噪点的高质量影像,感光度范围为ISO 100-32000
适配超过70支索尼原厂E卡口镜头
高读出速度,更低果冻效应,支持拍摄5.6K超采样4K 60P视频
持升级的防抖增强模式
大容量NP-FZ100电池,可拍摄约610张照片,连续录制视频长达约130分钟
索尼ZV-E10 II将于2024年7月中下旬上市销售。ZV-E10 II单机建议零售价6,899元;ZV-E10 II搭配E PZ 16-50mm F3.5-5.6 OSS II的套装建议零售价为7,499元。
SG-image宣布将发布首款全幅AF镜头
国产镜头SG-image宣布将于7月内发布首款全画幅自动对焦镜头,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支镜头的规格信息。SG-image今年已经发布了两支具有手动对焦功能的APS-C E卡口镜头,如下:
SG-image 25mm f/1.8 镜头:
5组7片
最小对焦距离 0.25m
全金属镜头
重约 185 克
SG-image 35mm f/0.95 镜头
9组12 片
步进光圈
最小对焦距离 0.35m
全金属材料
重约 393 克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