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至至5月5日,《然起广州——李瑞然广州旧影展》在南粤先贤馆展出。展览聚焦广东本土摄影师李瑞然的视觉遗产,从中精选出近百张从未展出的广州旧照,展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广州城市变迁的独特画卷,每一幅照片都凝聚着李瑞然老人对广州的拳拳深情。
李瑞然(1922.11—2012.12),广东电白人,广州市第98中学退休美术教师。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年逾古稀的李瑞然穿梭于广州的大街小巷,用相机记录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广州的城市发展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他生前曾获得“推广西关文化贡献奖”“2012广东最美街坊”等荣誉。
本次展览由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越秀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主办,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承办,本土文化创作团队老广新游协办。展览得到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展览团队专门从其所藏7万余张李瑞然摄影作品中精选出近百张从未展出的广州旧照,多元化展示城市的演变和发展。
“李瑞然老师拍摄这些照片的意义,在于记录那个时期广州城市变化的点点滴滴。他的照片与其他摄影师最大的不同在于——以‘扫街’的方式进行记录。他在许多不经意间捕捉的细节,值得我们在今天重新回味。例如那时候的车站牌、街头广告、商铺售卖的商品、手绘的电影海报等,都被李瑞然老师一一记录下来。”本次展览策展人王大欣表示,对于后人而言,李瑞然老师的作品可以填补那个年代老广州的记忆。
李瑞然的儿子李易说:“我爸爸的愿望,非常简单,但又很实在:热爱这个城市,记录这个城市的变化。他曾在2004年的日记里写下拍照的目的:为广州存照,下一代可见到广州的变迁。”
展览现场(来源: 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本次展览分为“拆与建”“街头广告”“交通出行”“今昔对比”共4个版块进行展出。其中,“拆与建”版块展示了李瑞然拍摄的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广州拆迁与建造的摄影作品。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期进行着快速的更新换代。“拆迁”,成为当时广州一个重要又复杂的主题。拆旧立新的过程中,老城消逝与新城崛起相互交织,这些反映拆与建的老照片如同城市的年轮,记录着广州旧貌换新颜的历程。
“街头广告”版块以20多年前广州街头各式各样的广告为拍摄对象,展示风格各异的手写字、闪烁的霓虹灯、巨大的LOGO和海报等街头广告。它们以最直接、最醒目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品牌形象,也成为了老广州的独特风景线。
“交通出行”版块围绕多元的城市交通进行展示。从两节车厢的大通道车到引进自香港的双层巴士,从扬手即停的“的士”到日渐增多的私家车,从几乎人手一辆的单车到风驰电掣的摩托车,从珠江两岸穿梭往来的轮渡到运送新鲜蔬果的渔船……市民可沿着时间的车辙,共同重温广州交通方式的多彩变迁。透过李瑞然的镜头,仿佛还能听到那个年代街头的喧嚣,感受到城市节奏的鼓点。
“今昔对比”版块展示了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志愿者在重访李瑞然作品拍摄地后拍摄的一组组今昔对比照。通过今昔对比,引导市民走进时空对话,在老照片与新影像之间切身感受时间的变化,读懂广州的变迁与发展。
部分展出作品
三车门的通道车是一代广州的集体回忆,是有售票员时代的专属车型。大家还记得,车门不是由司机控制,而是由售票员控制……车辆转弯的时候,坐在中间的大圆盘,那种特有的感觉,让人回味。
江边的堤岸栏杆、满怀回忆的广告伞,一阵珠江特有的略带腥咸的味道,仿佛扑面而来。数十年过去了,那船儿的汽笛声却多少次回响在脑间。
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夕阳的余晖下是即将拆迁的店铺,从照片中我们看到昔日商品的价格,不但反映历史更具有档案的作用。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