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把30万件照片资料捐给图书馆 看这位摄影家镜头里属于珠江的浪漫

分享:

2024年3月28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题馆三楼,一个新的艺术空间——杨对荣摄影艺术典藏空间正式开馆。《珠江子民》主题展览也同期开幕。

展览现场

这是摄影家杨对荣将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拍摄、使用的约30万件照片、底片、资料捐赠给省立中山图书馆后,当中的部分照片与实物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未来,在这个常设的艺术空间里,30万张照片中的优秀作品将分批与观众见面,让大家看到属于广州、广东的如歌岁月,也看到许许多多平凡的,或不平凡的面孔。

196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杨对荣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士和摄影文学委员会委员。1972年起,他任广州新滘公社(后改镇)文化站站长,从事文体和摄影报道工作。1983年,他组织“广州郊区新滘公社农民摄影展”到北京展出。作为在北京的第一个农民摄影展,参展作品反映出富裕起来的广州农民日常生活的许多幸福画面,获得多家央媒大篇幅报道,反响热烈。在此基础上,1986年,“广州郊区农民摄影展”再度进京,而且进入了国家级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的记录者,在杨对荣的镜头里,我们能看到很多重要的城乡发展场景,比如南沙港的崛起,比如珠江新城的变迁。但是他的作品中最打动人的,还是那些普通人。

1711427844592044637.jpg

佛山 放学回船的孩子

在即将开展的展览中,有一张“放学回船”,拍摄于1999年。画面上是佛山三水西江河段一座大桥下,一个小朋友背着书包、肩上横担着雨伞,蹚着水走回船上的家的场景。不远之处的小船上,妈妈正在等着他。“这是疍家人的生活写照”,杨对荣说。

1711427858181042627.jpg

顺德 首届中国龙舟赛喝“龙啤”观赛的观众

“你看,这是‘龙啤’,这是‘九江双蒸’,这还斩了一只烧鹅”,他指着一张照片说。那是1984年在顺德,首届中国龙舟赛行经河道的堤岸上,还没有经过后来的大规模硬化整饬,草丛间,几位中青年男子席地而坐,满面笑容,享受着看龙舟赛的快乐时光。

1711427873584017151.jpg

汕尾 姐妹摆渡人

1711427874137018836.jpg

佛山南海 水上接产妇

“你看这是产妇,这是他的家婆,怀里抱着的是刚出生的孩子”“这两位老人家是汕尾的一对姐妹,他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在河面上摆渡过往的人”“这是清远北江的放笼捕虾,你看夫妻同船共渡,用的都是传统的虾笼,北江的河虾很甜的”……

而展览中最吸引人的,还要数一组杨对荣在阳春拍摄的疍家人生活场景的照片。那是1984年的元宵节前两天,杨对荣和同伴一起到湛江吴川去拍元宵节期间的特色民俗飘色。“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一看到江面上的看不到头的船,一下子感觉到,太壮观了!先停一停,就在这里拍。”他说。

当时杨对荣刚刚获了一次摄影奖,奖了几十个富士彩色胶卷,“我的‘弹药’太充足了,两台135相机齐上阵,就使劲拍,”他说,“后来拍了三卷彩色胶卷,两卷黑白。”

1711427904745076228.jpg

阳春 疍家人的船屋全景

在一张照片上,几列木船在水面上绵延排开,一条条简易的土路穿过开阔的滩涂延伸到船边,一位船民挑着担子正在小路上走着。杨对荣介绍,为了抵抗风雨,特别是台风侵袭,疍家人往往在河道开阔地泊船聚居,以小船和浮排作为交通工具。为了方便上岸,他们挖填一条条小路连通河岸,其实生活是相当不方便的。

1711427923707052975.jpg

阳春 疍家人的船屋

1711427923865066299.jpg

阳春 撑排放鸬鹚的女孩子

1711428015149038094.jpg

阳春 船屋邻居

1711428030922055033.jpg

阳春 渔民新村建设场景

但就在这样朴素的生活中,我们看到怡然自得抽着水烟的中年男子,看到正在编织竹篮贴补家用的妻子,看到正在热闹地聊天的邻居们。更重要的,杨对荣拍下了当地“渔民新村”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的场景。“当时广州这边的疍家人基本都已经上岸定居了,那边可能稍微晚一点,但这些房子盖好后,他们应该也陆陆续续地不用再住在船上了。这就是生活的变化。”他说。

珠江是哺育了无数人的一条“母亲河”,每个人心中有每个人的珠江。在杨对荣看来,珠江就是无数人的生活串起来的一条江。镜头中出现的那些人——海珠仑头彪悍狂野的龙舟手、普宁江边浣衣而归的姑娘、阳春河段上放鸬鹚捕河鱼的女孩子——都是珠江的“子民”。而他们也在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珠江,改变着生活。

1711428055331017625.jpg

茂名 博贺渔港渔女

“这是一个茂名博贺渔港的渔家女,你看她在船上多么惬意,两个脚翘着,笑得那么开心”,杨对荣说,“珠江、水乡,就是这么浪漫。”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