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抵达
策展人 |释藤
参展艺术家 | 丁璐青、郭珈汐、顾勤、韩菲、孙雪、深蓝、王爱华、汪雪涯、邹拥军、张清秀
展览地址 | 垒翠园I栋2楼
展览时间 | 2023.9.1—9.5
策展人语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行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离自己的内心更近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抵达内心,追寻自我,艺术也不例外。
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或多或少的艰难时光,所幸有些东西可以自我治愈,犹如黑暗里的微光,如萤火、如烛光、幽微而澄明,让我们在奔跑的时候最终能够窥见阳光。
心里有伤,自我疗愈。心有所向,自我抵达,蓦然回首,在奔赴与返回之间,似乎那样的坎坷忧伤,已渐渐变成一枚坚硬的躯壳,即便上面布满风霜。而艺术如同许多人灵魂里的曙光,在纷繁喧嚣里绽放独有的光华,生命的旅程,在通向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回馈了自己的内心,那一刻思想和灵魂才能融为一体。
众所周知在艺术史上,女性的形象往往是被凝视以及被描绘的主体,她们在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里,所承受的压力更大。此次联展的十位女性艺术家,她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跨度很大,从90后到60后,从年轻的女生到正在更年期的女人。在这次展览中,她们不再是被凝视的对象,而是运用手中的镜头,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表达和感受,凝视和隐喻,当代和写实,从不同的视觉语言中抽离出来,这些照片既是她们审视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探索当下的一种手段。
这次展览以艺术实践到自身疗愈,从观照外部世界到探视自我成长,这些女性艺术家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分属,用作品展现了有关身体、性别、文化传承以及关照内心,切入现实等方面的主题。在她们的创作中,既有宽大的视野,又具备独立的个体思维,展现了宏大而细微却又坚贞的力量。在这里她们既是女性的缩影之一,又呈现出当代女性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和内心深处焕发的无限生机,她们既融合又疏离的艺术态度,让作品之间激发了无限的可能。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抵达,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灵上的一个切口,她们和很多女性一样,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她们柔软的内心却要承受更多的焦虑,困境,迷茫,以及疗愈等等。所幸她们能够通过艺术去表达,去呐喊,去抒发最真实的欲望,探索更多无限的可能,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爱,成长,以及悲伤,欢笑。这些作品既是迎接现实的挑战,亦是自我抵达和超越,在这里她们即是我们!
她们就是:丁璐青、郭珈汐、顾勤、韩菲、孙雪、深蓝、王爱华,汪雪涯、邹拥军、张清秀
丁璐青:浙江湖州,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艺术家,与诗和音乐为伴
主要展览:
2019年 作品《人在旅途》入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无以为念》入展2019丽水摄影节
2020年 作品《一级曲目》获浙江省第十八届摄影艺术展艺术创作类铜奖,《我在水里行走》获浙江省第十八届摄影艺术展摄影画册类典藏奖
2021年 作品《秋声》入展2021丽水摄影节
2022年 作品《我在水里行走》入选 第三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
《无以为念》
也许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救赎和调整的过程,那些陡峭的自由在重复的节制里变得冷静。
我们走在路上,不在意表情,有时候潜伏在水中,随遇而安,无所谓要去哪。
“正念起时,亦不见有念可起”。当我们剔除了认知过程中隐含的“判断”,所有的念头便回归 到其最原始的面目;而我默默地等待无念状态下的偶然发生,无条件地接受当下的一切, 这就是命运,也是禅意间的修持。(该系列作品均系相机拍摄一次成像)
郭珈汐
1993年6月生于辽宁大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景观设计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作品入选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第九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等。
部分展览
2022 第三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公望美术馆,杭州,中国
2022 “合拢是书 打开是展:经折装与摄影书的结合”摄影手工书展,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22 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首都展览馆,北京,中国
2021 第三届1839摄影奖获奖作品展,成都当代影像馆,成都,中国
2021 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
2021 丽水国际摄影节,丽水万象摄影坊主展厅,丽水,中国
2021 第二届三影堂PhoPhoFair,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请遵医嘱》
孕育生命是一件自然而美好的事情。
2018年夏天,我将准备迎接宝宝的到来。同时孕期也得到医嘱与不同要求性的关怀——但即使我们以前未遵守严谨的饮食标准与生活方式,也自然健康地长大了。
由于平时生活繁忙,使我偶尔忘记遵守这些已量化到具体数字的每日“饮食规则”也是常态,而我的历月产检报告似乎与它们的关联也不太直接。
我依然尽量遵照医嘱饮食。也同时重新静静观察并记录本来就存在于正常生活中的食物。我将这些带有“温暖关怀”的食物冷静规矩的摆放好,用日常的自然光线,以“上帝视角”进行拍摄;又将医嘱分量以建筑学制图宋体字手写在自己制作的便签之上,力求思考的理性与态度的冷静。
此刻,它们显得熟悉又陌生。
其实,顺其自然与严守规定二者,也是让人不断切换立场又十分有趣的伴随一生的思考。
顾勤
江苏苏州,文化工作者
个人主要奖项、展览
2015年 入选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
2015年 参展丽水国际摄影节、北京国际摄影周
2016年 参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入围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展,参展丽水国际摄影节
2020年“日常-青春”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
2021年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守艺人》项目在苏州美术馆展出
2022年江苏省文艺大奖第四届摄影奖
2023年《光与水的孩子》项目展 苏州美术馆
《致亲爱的》
2016年我的孩子出生,我的身份突然从孩子变成了母亲。由于身份的转变,我感到不适应,我开始观察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已经年过五旬,身体也跟着出现了各种问题,我的外公外婆年过八旬,由于工作原因,母亲平时在家一边照顾着老人,一边照顾孩子。有时我看着母亲的背影,像是看到了未来某一天自己的影子。2018年6月我的母亲接受了第二次癌症手术,同月我的外公去世。那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我曾以为在死亡面前,自己是勇敢的,可当你真正接触它的那一刻,我是如此的害怕,不知所措。
从去年到现在我看着母亲从消沉到释然的转变,我经常和母亲聊天,感受她的心情。我的母亲是脆弱而坚强的,在她身上让我明白了好或不好都是生命的给予。无论是外公的去世,还是母亲身上的病痛,他们就似满天的星尘,这是生命的广阔,也是一个人对生命的宽容。母亲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上着生命的课。我希望通过对母亲的拍摄,学习如何去面对生命,面对生老病死。
韩菲
东岸影像艺术馆 馆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2022年,荣获省第七届辽宁摄影金像奖,摄影作品《角儿》在辽宁美术馆展出。
2021年,获得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摄影作品《角儿#2.2021》入选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中国摄影艺术年鉴(2020-2021卷)》、入选辽宁摄影研究捐赠展并由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收藏,在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2021丽水摄影节展出。
2020年,摄影作品《角儿》入展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2019年,摄影作品《第一书记》入展文化部主办的第12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入展第19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角儿》(组照)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展辽宁省青年摄影大展,获辽宁省青年摄影十佳,在第八届大理国际影会举办展出;《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入选首届“工人 农民”摄影艺术创作大展,并获十佳称号;《一个城里女人的乡村故事》入展首届“今日女性”摄影展(中国台湾展出);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期中青年摄影人才培训班。
2018年,摄影作品《咱村的第一书记》获第十八届辽宁摄影艺术展纪实类银奖。
2017年,摄影作品《有一种》(组照)入展2017第七届大理国际影会。
影像装置艺术《角儿#1.2023》
近四年来创作的“角儿”系列作品,通过纪实与艺术相结合的摄影方式,不仅想表达人们对国粹京剧的传承和弘扬,更想展现在碎片化的现实世界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探寻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从2019版《角儿》到2021版《角儿#2.2021》,从简单的拼贴上升到了一个极限化的组合重构。再到今年的《角儿#1.2023》,“角儿”不应该是满负荷的呈现,应该留给“角儿”更多的空间和无限的想象力。所以我一直在这个多维空间中探寻和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平凡人走入“角儿”的影像过程中,让舞台上经典“角儿”的一举一动,和平凡人产生空间的美好相遇,并产生关联。
通过创造无边际、无界限,模糊又清晰的艺术世界,去探究和拓展当代艺术的新语境、表现方式的新路径;用理性去思考怎样用影像方式来阐释和提高“角儿”的时代价值和社会魅力;用行动去探索去创作走进百姓生活的新作品,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新时代,并在这个新时代中绽放光彩。
“角儿”是我们身边中的每一个人,是新时代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是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希望《角儿#1.2023》是一个新的开始,是承接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影像艺术的一个新的尝试。
孙雪
山东青岛人,现居聊城。一个喜欢拍摄、喜欢涂鸦、喜欢图片拼贴的职业学校教师。
2017年,《渔乡人》入选山东省第十二届摄影艺术展优秀奖,《杂技团》入展AFAN美国国际摄影展。
2018,《渔乡人》入展山东省首届艺术摄影巡展,《团聚的日子》入展山东省走过四十年齐鲁家庭印记摄影展。
2019,《鲁西庙会》入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瓜农》获山东省社科联第六届人文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
2020,《集市上的孩子》获山东省社科联第七届人文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小城故事》入围第四届宁波国际摄影周,《口罩》入围天津摄影周暨首届天津素人艺术节。
2021,《她》入围“教我如何不想她”暨纪念刘半农先生诞辰130周年摄影艺术展,《一块红布》入选第六届丝路影像博览会暨西安影像艺术节,作品《她》获蚂蚁“选择”摄影奖(第1届)提名奖。
2022, 作品《彩衣》入围第12届“蚂蚁摄影奖”。
《花开花落》
不是读了很多书就可以写诗,只有看清了世界才可以写。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别说做名女人,就是做名普通女人也不易。对许多人来说,如果没有遇见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可能对人生的一切没有那么多的理解和感受。女人似乎从来就是传统的女性,现实中她不会成为墙上那幅惊艳的画、书卷中用书签夹着的那首诗,她的万种风情不过是一出样板戏一成不变的调门,年复一年唱了又唱。
只想通过这组图片表达女性心中的痛。
深蓝,原名贺碧欣,独立设计师,北庄97号主理人。中国风景园林协会人文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摄影家协会新摄影组织专委会委员,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摄影作品在大理国际影会、丽水摄影节、影像西湖艺术现场等场地展出过。《越岭溪行》登载人民摄影2023年2月1日“视野”版;2022年出版摄影作品集《深蓝》等。
《夜莺》
一只夜莺,是所有夜莺
与她自身,不可替代的夜
歌。这甜蜜的奉献
和树木 和湖水低吟
她被窗外的玫瑰包围
翼翅捂住胸口
流出蓝色汁液
唱吧 爱是什么
是救赎
还是光?
……
夜莺指代女性及女性的所有爱。作品以《夜莺与玫瑰》的诗歌和安徒生的中国童话《夜莺》为母本,创作的一首诗歌文本和摄影形成互文。
王爱华
自由纪实摄影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作品《小脚老人与虎头鞋》获山东省第十三届摄影艺术展纪实类银奖、第九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铜奖
《集市上的舞蹈梦》获第九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铜奖、人民摄影报月赛银奖
画册《时光颗粒》获第二十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画册奖
作品组照《岸芷》入选第四届国际摄影研讨会暨2021丽水摄影节
在《青年文学》《散文百家》等发表散文多篇,入选《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家大辞典》《散文百家十年精选》等
《颗粒》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时空的大漠里,个体生命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个瞬间,一粒微不足道的尘沙。从诞生到死亡,那些珍珠般的时光颗粒,宁静而致远,永恒而美好。
汪雪涯
浙江杭州人,以影像感知探索世界。作品《我非我》《风筝》《Shaoshao》《国际滨》《横跨大西洋的风筝》《公共卫生间》等,多次在英国富士画廊、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公望美术馆、杭州宝龙艺术中心、浙江展览馆、宁波美术馆和国内各大摄影节展出和获奖。
《Shaoshao》获2019年IDPA无像摄影样书奖年度最佳摄影书奖;《风筝》获2021年丽水摄影节专家推荐优秀展览;《我非我》2020年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举办个展,获2022年“华人境界国际摄影大奖赛”肖像组冠军;《跨越大西洋的风筝》获第二届“从西兴出发”摄影展金奖。
《渡》
作为一名女性摄影师,我一直关注女性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化和开放的社会中。许多外国女性远离自己完全熟悉的语言和文化环境,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工作与生活,她们是要逃离什么,还是想要寻求什么?
这组作品以外国女性作为关注对象,探寻她们在中国的复杂经历与丰富感受。她们的故事也许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或理解,但却值得被记录和分享。《渡》是我对女性主体性的一种探索和表达,也是我对当代社会的一种观察和反思。
邹拥军
1968年出生,浙江衢州龙游人,目前工作生活在杭州滨江。
2023年6月《如流水一样》《蹑蹻良渚》手工书参加“abc艺术展·北京”;2023年,手工书作品《蹑蹻良渚》《如流水一样》入选2023首届杭州·国际摄影手工书双年展,后者获2023首届杭州·国际摄影手工书双年展大奖《年度摄影手工书》奖。2023年,作品《浙东水韵》、《天姥情》入展国际滨·西兴韵——第二届“从西兴出发”摄影展,后者获银质收藏奖。
2022年,《良渚遗韵》入展第十九届浙江省摄影艺术展并在丽水展出,2023年在在衢州美术馆展出;作品《双溪四十五桥》入展第三届影像西湖艺术展;参与唐诗之路西兴出发艺术家驻地项目,作品《西兴路》在杭州滨江宝龙艺术中心展出。
2021年,作品《经典重现》在大理国际影会展出;《彩虹城》在杭州滨江宝龙艺术中心展出。
2020年,《红泥人》组照在中国·米脂窑洞国际摄影展展出。
2019年作品《冰灯》被中央电视台CCTV与纪录片同步制作的《美丽中国》收录。
2018年作品《望》在佳能感动典藏十年摄影大赛获得无忌赛区的最终年度大奖。
《如流水一样》
“更年期”这个词,现在常常被用来形容女人不可理喻,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描述······身处更年期阶段的女人除了承受没来由的悲伤以外,还要面对社会话语的污名化与区隔。因此大部分女性会隐藏自己更年期的体验,即使处在极度不适的状态,也会默默忍受。
我知道那是激素作祟,但矛盾和自我怀疑毫无预兆的涌入脑海。我感觉自己像树杈一般,长出无数敏感的触角,白天草木皆兵,情绪伺机而动;夜晚联通五感,思绪无尽绵延。疲乏的声音,无力地反击,无处可逃的挫败感,脑海中不断反问:“为什么?”
我无疑是幸运的,爱人、孩子、朋友给予了我足够的关爱与支持,一同面对着生活的失序。但我必须为更多的人做点什么,让她们获得应有的尊重。于是我拿起了相机——沿着钱塘江徜徉的方向,我看到遒劲的树木、荒凉的旷野、死去的麻雀,以及流水潺潺——这是一场接纳脆弱的救赎之旅,我以身心作为指南针,与流水建立链接,获得自由与解放。
这是多么苦涩的风,那是多么艰难的迈步。这一晚仿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躺在床上,观察自己的变化,我能够平静且面不改色地看到困境中的自己,并以自己的方式自救。它不会摧毁我,反而让我勇敢地接纳暴风雨来袭,如同流水接纳百川。
张清秀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女摄影家协会理事、台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台州市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天台县摄影家协会主席。
台州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文化人才、台州市第五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文化人才、台州市第八届文化曙光奖;
作品《金婚》获第25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铜质收藏奖;作品《金婚》《它世界》《恍惚五十》《和合二仙诗路行》等500余件作品分别入选或发表在国家级、省市各类影赛和报刊;作品《牵手》《工地乐章》《和合二仙诗路行》《恍惚五十》《我家的装修工人到了》分别入选第十届、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浙江省摄影艺术展览;作品《恍惚五十》《金婚》《它世界》等分别参展意大利、上海国际摄影节、丽水摄影节;出版个人摄影集《我的父老乡亲——一个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乡村手记》及个人摄影展览。
《恍惚五十》
这是我对自己 50 年生命的一个审视,也是回望;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体悟,也是记录;更是对未来生命的一种幻想和规划。《恍惚五十》是我在 2019 年这一年来,通过影像来表达这个年龄的自己,对于时间流逝的恐惧,对于岁月匆匆的焦虑和走出恐惧变得从容、淡定和优雅的心理转变。摄影工作 20 年,都把镜头对准别人,而忽略了对自己的记录,站在人生的第五十个年头,我想停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再用摄影的方式好好为自己拍一组片。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