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我的村庄很美——沙吉村”四川省文联定点帮扶文旅项目摄影作品展在理县开幕

分享:

2023年4月11日,“我的村庄很美——沙吉村”四川省文联定点帮扶文旅项目摄影作品展在理县县城开幕。此次摄影展记录了沙吉村的发展变化美好瞬间,是四川省文联帮扶理县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是全县迈步乡村振兴敢闯敢干的典型代表。


开幕式及展览现场


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邹瑾,四川省文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江永长,理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霞,四川省文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贺嫚,理县政协三级调研员王天宝,理县文联主席唐彬,下孟乡党委书记贾正康等领导嘉宾以及参展艺术家、参展村民、文艺工作者等出席开幕式。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副秘书长胡文主持开幕式。 

四川省文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江永长认为,本次展览既是对沙吉村优美自然风光、独特古堡村寨、浓郁民族风情、深厚民俗文化和村民幸福生活的艺术呈现,也是四川省文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努力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体现。

理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霞表示,理县将以此次影展为契机,认真总结宣传推广好的帮扶经验,扎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无缝对接,以点带面,作出表率,推动理县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参展作者代表、下孟乡手机摄影辅导站学员、沙吉村村民扎桂明说,一直以来,沙吉村人都有一个愿望,想把风光独特、旖旎万千的家乡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了解沙吉、熟悉沙吉,走进沙吉。在四川省文联的帮扶下,村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为更好发挥艺术力量,讲好理县故事,助力沙吉村乡村振兴,四川省文联特地将展览展出的全部作品及作品集赠送给下孟乡人民政府,希望以这些展现沙吉村地理环境之美、风土人情之美、生产劳作之美、生物多样之美的摄影作品进一步传播沙吉村美名,持续做优做强沙吉村“将军故里·千总家园·幸福沙吉”的文化形象。

沙吉村,是成都进藏“第一藏寨”,属于典型嘉绒藏族聚居村,坐落于阿坝州理县下孟乡境内。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造就雪山峡谷、秘境森林、涛式梯田等壮美景观。该村因其独特的歌舞文化、五屯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均保持历史与传统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于2018年7月被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村。自四川省文联定点帮扶下孟乡沙吉村以来,在省文联的领导下,省摄协多次组织十余人的摄影团队深入沙吉村采风创作,对沙吉村开展细致深入的田野调查,将镜头聚焦在村庄历史古韵、藏寨风情、村民日常、振兴新貌等上面,用以纯粹之心记录了村庄的春夏秋冬,产出兼具文献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影像创作成果。同时,在下孟乡建立“手机摄影乡村辅导站”,积极发动村民参加“手机摄影乡村辅导站”学习,指导村民创作实践。摄影家与村民的创作成果共同构成了本次展览的基石。

本次展览分“藏寨风光美”“古村韵味长”“人文风情浓”“振兴前景好”“村民作品炫”5个展陈板块,集中展示了沙吉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古堡村寨、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民俗文化和村民的幸福生活。

本次展览由四川省文联主办,四川省文联机关党委、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承办,理县文联、理县下孟乡人民政府协办,沙吉村支部委员会、沙吉村村民委员会协办。


微信图片_20230416214421.jpg

入展作品选登


藏寨风光美


云霓之望,山谷之巅,孟屯河境,神秘藏寨旖旎风光。沙吉村,是成都进藏“第一藏寨”,属于典型嘉绒藏族聚居村,坐落于阿坝州理县下孟乡境内。系川西北干旱河谷高半山区,平均海拔 2300 米,村寨落差约 200~300 米,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显著。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造就雪山峡谷、秘境森林、涛式梯田等壮美景观。藏式民居因山就势、自然布局、错落有致,自然聚落而成上中下三寨。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032.jpg

关云飞《红枫映新居》

红枫掩映下的沙吉村新民居。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该村灾后新建翻新民居65栋。新民居保存了浓郁的嘉绒藏族风貌,整体布局严谨,气势庄重大方,生活舒适便利。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029.jpg

关云飞 《藏寨秘境》

春雪后,云巅处的嘉绒藏寨沙吉村在雪山的遥映下,风光旖旎,神奇壮美。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037.jpg

关云飞 《雪后梯田入画来》

春分后,沙吉村覆膜春种的梯田层层叠叠,宛如海浪。该村海拔平均2300米,落差约200~300米。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041.png

李燊《沙吉壮景》

沙吉村的“横卷长图”。“沙吉”藏语为“沙尔吉”,意为“吉祥圣地”,素有“脚踏龙脉地,头顶圆盘天,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十八罗汉悬中座”之说。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044.jpg

李学朴 《风景如画》

从晨雾中苏醒的沙吉村一隅,呈现出水墨画卷般的意境。该村位于岷江上游孟屯河谷境内,为侵蚀深切河谷地貌。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048.jpg

李晋南 《石瓦藏居》

沙吉村的石瓦藏居。该村民居一般为矩形平顶,石木藏式建筑,属于就地取材、垒石而建,极富地域特色。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052.jpg

李燊《初雪金秋沙吉村》


金秋时节,远处的仔迭村山尖覆有白雪,近处沙吉村秋意浓静,呈现出色彩分明、雄浑壮美的景象。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101.jpg

贾跃红 《沙吉村新气象》

初夏时节,从高处俯瞰沙吉村新貌。通村公路蜿蜒盘旋,民居、田畴与森林相映成画,一派生机盎然、美丽兴旺之景。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104.jpg

谢康 《云中仙境》

在初春的云雾中,沙吉村幢幢民居若隐若现,宛如身处仙境。该村多年平均气温11.6℃,无霜期年平均206天,年平均降水量616.6毫米。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107.jpg

张翔升 《幸福沙吉吉祥地》

在苍莽群山之中,沙吉村落高处的“福”地观景台映入眼帘。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秘境森林原始广袤,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109.jpg

李燊 《山间一古寨》

沙吉村核心区域内的千总官寨与新民居在崇山峻岭间勾勒出传统古村落振兴的好风光。


古村韵味长

在沙吉村,经历千年风雨洗礼的千总官寨仍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在这里,静穆地安放着徤威将军墓—已被确定为省人民政府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传承着从平民到将军的徤威精神;村寨的路石上仍镌刻着红军为百姓谋幸福的宣传标语,这些石刻标语被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因其独特的歌舞文化、五屯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均保持历史与传统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于 2018 年 7 月被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村。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112.jpg

张翔升 《古寨与新居》

沙吉村核心区域内千总官寨与农家新居相映成趣。该村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并留下的遗迹,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后,归属理番直隶厅“五屯”之一——下孟屯,1983年定名沙吉村至今。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115.jpg

李学朴 《再见》

村民正与来客告别。当地民居一般三至四层,因山就势的房屋别具一格。当地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善良。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118.jpg

李燊《徤威将军石像生》

徤威将军“圣旨”牌坊处的石像生。如今仍有守陵的后人世代居住在沙吉村。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122.jpg

李燊《千总官寨》

沙家千总官寨外貌。据考证,沙家千总官寨至今约有一千多年历史,经历过历史的风雨洗礼,保存至今实属难得,具有较高的历史、建筑、审美等价值。


微信图片_20230416220126.png

张莹 《古寨春光》

五月时分,村中的野花花束“点亮”了古寨古道。村内野生花草和中草药众多,辛夷花、二月兰、棣棠花等花草,以及细辛、七月一枝花、天麻、活麻等野生中药材散落在林间巷边。


李晋南 《古寨巷道》

片石砌的古寨古墙、狭长陡峭的石巷,与蓝天白云相映,呈现出沙吉村古朴悠长的历史文化意蕴。


张翔升 《红军石刻标语》

沙吉村红军文化纪念馆门前的石刻标语。1935年5月至8月,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某部300余人从薛城日落寨出发到孟董沟沙家寨成立临时指挥部,建立苏维埃政权,受到沙吉藏寨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人文风情浓

沙吉村民风淳朴、和谐融洽。村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村民的日常生活及劳作均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极富嘉绒风情。村民日常穿戴嘉绒藏族服饰,村中舞狮子、打球赛、唱民歌、跳锅庄等传统民族风俗保存、延续较好,每逢春节、藏历新年、重阳节最为喜庆热闹。当地经济来源以种植农产品为主,辅以外出务工、采集草药、木匠工艺、放牧畜养等副业。该村的青红脆李、大白菜、莴笋、腊肉、咂酒等特色农副产品驰名在外。岁月如歌,幸福常伴。优良的村风传承弘扬,而美好的生活日日更新。


周 平 《春播》

沙吉村三月的春播。该村现有68户人家,以嘉绒藏族为主。耕地面积356亩,集体公益林面积7930.1亩。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农产品为主。


李晋南《村民肖像》

村民王金枝、王中明夫妇,在自家房屋边的合影。这是大山的儿女。


张 莹《春灌》

村民在上果下蔬的田地中进行春灌。当地生产青红脆李和单季精细蔬菜,如大白菜、莴笋等。


关云飞《拾级而上》

村民在石道上拾级而上,准备归家。


张 莹《开门迎客来》

村民罗她妹正在房门前迎客来。她说,“我准备开个农家乐,再卖点土特产。以后我的抖音直播间粉丝多了,还可以直播带货呢。”


李学朴《整装》

一位母亲正在为女儿佩戴嘉绒藏族的头饰。母亲以长方形黑金丝绒底绣花头帕戴于头上,用大红头绳瓣发盘于帕上,而女儿的头饰则更为鲜艳夺目。


1681654660733013.png

徐 献 《藏族老阿妈》

沙吉村28号,74岁的王金枝老人在家门前的肖像。


1681654660957070.png

周 平《背影》

身着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妇女背影,与依山就势的传统村落共同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诗画。



王祥宁 《缝纫》

藏族老阿妈王玉琴正在家中准备缝纫。她用这台多年前购买的缝纫机,为家人缝制了很多好看的衣服。


微信图片_20230416222232.jpg

李学朴《转经筒的老人》

82岁的藏族老人杨桃芝在屋顶转经筒,一只小猫依偎在她的身旁。


谢 康《小憩》

村民在屋外小憩,周围的李子树吐露新绿。


关云飞《幸福日月长》

天气晴好,村中的长辈围坐在巷道宽阔处的台阶上闲话家常。


唐 茜 《藏家姑娘》

一位村中的姑娘正在传统藏寨木质窗棂的光影下,享受宁静的时光。


张国庆《幸福时刻》

雪山下,阳光中,沙吉村的姑娘身着盛装,正在分享幸福的时刻。


振兴前景好

进入新时代以来,乘着习习春风,沙吉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新的精彩,他们团结奋进、脱贫奔康,走上了更加宽广的乡村振兴之路。农旅融合发展初具规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将军故里·千总家园·幸福沙吉”的文化形象愈来愈鲜明,“孟屯河谷康养地·幸福沙吉吉祥地·特色文化研学地”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张国庆 《对照》

下孟乡手机摄影乡村辅导站的学员正在沙吉村开展采风创作,她们与门外的摄影师形成了“对照”。


李 燊《惠民进农家》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惠民进农家。该协会多次深入沙吉村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多项惠民活动,让摄影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谢 康《我的家乡入直播》

三月时节,沙吉村的村民正在用手机直播家乡的美景。


李学朴《读书》

2022年五一节假期,在家复习功课的哥俩。村中多两孩家庭,九年义务制教育入学率达100%,就读大专大学的学生现有十余人。


李 燊《合影》

沙吉村的女子身着盛装在徤威将军广场上拍摄了“最美合影”。当前,沙吉村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李学朴《咂酒》

村中咂酒广场上的雕塑。该雕塑对外展现了村民用吊竹儿做的咂酒筒饮酒的乐趣。


李晋南《红旗飘飘》

五星红旗在沙吉村民居一角上高高飘扬。近年来,沙吉村紧紧围绕县委“一廊两区三地四片五县”战略目标,充分利用省州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关云飞《新民宿 新希望》

俯瞰沙吉村新建成的旅游民宿接待点与周边民居。近年来,沙吉村建成旅游民宿接待点1处、写生基地1处,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王祥宁《新农居 新生活》

正在盥洗的沙吉村村民。村中民居内现代化设施较为齐全,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民风淳朴和谐。


李 燊《入画》

“你站在寨中拍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远处拍你。”沙吉村的村民在古寨中用手机记录传播家乡的美好,她们与古寨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张国庆《下孟乡手机摄影乡村辅导站工作掠影》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手机摄影乡村辅导站工委会正深入沙吉村,开展教学实践,帮助村民传播家乡新风貌。


张国庆《学员采风》

在沙吉村,下孟乡手机摄影乡村辅导站的学员与摄影师们正在拍摄美景。


村民作品炫

当代摄影发展数码化、大众化、瞬时化,在见证时代发展、反映人民生活上具有强大的力量。自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在理县下孟乡成立手机摄影乡村辅导站以来,沙吉村数位村民受辅导培训成为“乡村摄影师”。他们用手机记录家乡的美好变迁,传播乡亲的幸福瞬间。他们的作品在广西等地展览展示,吸引无数的游客慕名前往。村民自信自强,村庄未来可期。沙吉村村民扎桂明、王芳、杨巧、张琴、罗她妹的摄影作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沙吉村村民身处“桃花源”,诗意地栖居在这片青山绿水中,满怀对新生活的期待向往和奋斗热情。


扎桂明《沙吉金秋》

扎桂明《圆虹》

王 芳《古色古香》

杨 巧《家乡美如画》

罗她妹《沙吉春播》

张 琴《我的衣裙》

张 琴《藏家鞋垫》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