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于2022年9月3日、4日在上海举办复选评选。评审团通过初评及复评两轮审慎研讨,臻选五组优胜入围方案(排名不分先后):新生还者(策展人:王姝曼)、差速河谷(策展团队:陈鋆尧 & 王步云)、永无乡与世界尽头(策展团队:探针小组)、一镜到底(策展人:侯钰瑶)、暗箱:爱与图像的装置(策展团队:黄羽婷 & 徐智博)。入围方案群展将于2022年度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2022年11月25日至2023年1月3日)举办,开幕周期间,组委会将揭晓本年度“影像策展人奖”得主。
2022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复选评委团包含: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纪录片导演、《艺术新闻/中文版》和《艺术界》出版人曹丹;策展人、评论家、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总监、复旦大学教授顾铮;资深艺术评论人、策展人和青年学者贺婧;摄影史学者、策展人何伊宁;历史学博士、策展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OCAT深圳馆学术总监鲁明军;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及联合总监、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及总监荣荣。首位奖项得主蒋斐然受邀与本届候选策展人进行影像策展为主题的交流讨论。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致力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正如本届“影像策展人奖”评委鲁明军所言:“通过这次评选,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并开始进入策展这个领域。他们大多都在海内外受过策展专业的教育和训练,既具有广阔的理论和思想视野,也不乏实操的经验和能力。特别是他们所关注的议题,一方面紧系于摄影和影像语言的探索,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敏锐地捕捉和探讨当代最紧迫的文化政治议题,而这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扩展了摄影的场域,同时也在不断地定义到底什么是当代摄影。”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携手香奈儿于2021年10月共同发起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Curatorial Award for Photography and Moving Image),公开招募来自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研究者的优秀策展项目。该奖项每年产生一位获奖得主,获奖方案将在本项目支持下进入实施阶段,向观众呈现展览成果。此外,获奖策展人将被提供培育计划与访问交流机会,以及十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奖励。
“策展人”作为展览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以及艺术领域的研究者和观点的提出者,对于影像艺术的可能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的研究,影像对观念、文化以及艺术想象的承载与影响的探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将持续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态度鼓励更多年轻策展人参与影像艺术的梳理与研究,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研究、展览和国际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新生还者(策展人:王姝曼)
展览“新生还者”循迹着创伤理论走向普遍化,显形于今日我们所面对的混合现实——灾难、暴力、冲突等人为创伤事件被自然地掩饰、篡改与捏造,在此之中,创伤经历成为一种始于偶然的、无法预期的意外冲击,并将长期蛰伏于当下人类的生命周期内。展览试图从摄影与影像媒介穿越现在和历史时刻,重新见证创伤外露、恶化及使主体生还这一完整过程,以提示——我们正处在一个“仍旧且更加危险的创伤时代”,新生还者的指征需被重新辨识与定义。
王姝曼1993年出生于南京,硕士毕业于悉尼大学艺术策展专业,于2017年加入OCAT上海馆,目前担任展览部主管,参与及负责的展览项目包括:“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2020)、“何人说梦: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2019)、“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等。近年来,她开始更多关注于青年媒体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近期于馆内策划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展览“自由联接”和展览“共同的____”(2020/22)、“佩恩恩:匹配池”(2022)、“廖斐:这一切是随机发生的吗?”(2021)、“杨圆圆:上海楼”(2020)。此外,她还是OCAT上海馆研究组成员,负责电子期刊《扩频》、出版物及展览画册的中英编辑工作。同时,她也是媒体艺术方向上的策展人和写作者,近期她的研究兴趣围绕——个体与动态权力结构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及权力运作过程中的代理者机制展开。她曾于2021年入选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六强,其过往文章散见于《艺术论坛》、《Art-Ba-Ba》、《打边炉》等。
差速河谷(策展人:陈鋆尧 & 王步云)
“差速河谷”喻示着异质性侵蚀下催生的社会景观与作为调节器的生活范式。展览凝聚历史脉络下的哲思和主体间性认知,回应当下社会状况、探析城乡间的流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洪流,暗流涌动的城市漫滩以及逐渐融合的乡村谷坡,勾勒出超脱城乡二元论的泛乌托邦。
陈鋆尧,独立策展人,1995年出生于山东淄博,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北京。20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2020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当代艺术策展硕士学位。他的策展实践和研究关注于城市化语境下的空间政治、数字媒体的公共性和公共环境中的数字人文景观。
王步云,200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湖北美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2019级本科生。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现代化进程下边缘地区的个体生命与景观重构,在本科学习之余跟随家人进行现代农业的实践与田野生活。
永无乡与世界尽头(策展人:探针小组)
《永无乡与世界尽头》主要研究的是从二战、冷战到当下多维度历史推动下关于核能叙事的变迁。我们将核能相关的图像、影像、历史文档、虚构作品等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拆解和并置的方式呈现核能叙事的起源、以及对核能叙事的生产与消费的演变,以此来解读核能叙事之下关于、战争、灾难、恐惧、末日想象与政治宣传、大众娱乐、以及乌托邦未来之间的关系与复杂性。
探针小组,成立于2021年,Tangent Collective探针小组是活动于上海、纽约与多伦多的游牧性艺术组织。探针小组的核心在于孵化与曝光当代艺术中的跨媒介与反叙事实践。核心成员由张北辰、李彦潼、郑嘉璐、胡琬芝、金晟旭和魏杉珊组成。
一镜到底(策展人:侯钰瑶)
影像视觉不是遗留与在场,也不单意味着缺席与回忆,它是滤镜也是镜子,折射、放大、对照着成长变化的路径,更重要的,它形成了一种时间序列。在大部分时刻,影像作品容易让我们产生真实关联的错觉,但我们不需要与一切共情,这些过程、图像、符号的自主性敲击着我们的个人经验,而我们只需要观看一场观看。
侯钰瑶本科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并获得苏富比艺术学院艺术商业硕士学位。侯钰瑶的作品参与多次群展,并受 HITACCHI伦敦办事处委托创作。其策展及展览执行项目曾与伦敦 Saatchi Gallery、V&A Museum、Zaha Hadid Design Gallery、北京今日美术馆、石家庄英牧美术馆等合作展出。自2019年创立The MPI Media自媒体至今,侯钰瑶征集、策划、发布了超过20场线上展览;采访并发布近200位青年艺术家专访文章、视频。
暗箱:爱与图像的装置(策展人:黄羽婷 & 徐智博)
今天,爱之行动近乎消亡,但关于爱的数字图像却喜闻乐见、犹如井喷。借用图像史上最为关键的再现技术——“暗箱”,本方案试图去勾勒爱欲在当代图像生产之中繁复的面貌:图像的变迁是如何形塑和挑战爱情在当代的想象的?有别于风格与主义的更迭,爱是否是一条描摹图像的另类线索?
黄羽婷出生于1996年,黄羽婷于2018年获北京大学艺术史论与哲学系双学位学士学位,2020年获荷兰莱顿大学艺术与文化研究型硕士学位。曾参与多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综述撰写与“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策划工作。其展览方案曾入围2021OCAT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摄影档案主持人。
徐智博出生于1997年,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在读研究生。其展览方案曾入围2021OCAT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他的研究关注建筑领域中的日常生活议题及建筑图像的理论生产。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