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冬奥摄影运行的幕后故事 | 李木子:一路蜿蜒,终会到达终点

分享:

一路蜿蜒,终会到达终点

——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中方摄影经理 李木子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是个极特殊的存在,它拥有全球最长的1975米赛道,在起点看不到终点。运动员拼命奔跑出发,在赛道中角度各异的16个弯道中遇到各种跌宕起伏,虽然努力控制方向,还是会发生侧滑,甚至翻车。一次用时不到1分钟的滑行,一路蜿蜒,最终抵达终点,宛如人生缩影。


↑2月5日,一名雪橇运动员在训练中。


此次北京冬奥会,我有幸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担任摄影运行经理。雪车、钢架雪车和雪橇在国内是非常小众的三种运动,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国内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赛道。来此场馆工作前,我对这三项运动了解甚少。在同场馆设计团队及体育业务领域同事交流学习后,我对这冬奥会“速度担当”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年10月至11月的国际雪车和钢架雪车计时赛和雪橇世界杯期间,我主动申请进入闭环内工作50天,亲自观摩并拍摄国际顶尖运动员在“雪游龙”赛道的数千次滑行,利用自己十几年从事摄影记者的经验,设计和优化场馆内摄影位置和摄影记者流线。

北京冬奥会是我从业以来参加的最复杂、专业性最强的活动,同时在冬奥会期间自己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记者变成了为记者提供服务的媒体运行人员。为摄影记者创造最佳的拍摄位置,让他们定格最精彩的比赛瞬间,成为我作为摄影运行经理工作的终极目标。


↑2月15日,中国国家队四人雪车在官方训练中。


在雪车雪橇场馆,我们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首次搭设跨赛道的摄影平台,给摄影记者在结束区上空提供了正对赛道的拍摄位置。时光回到2021年2月,北京主要媒体的摄影记者来到场馆,实地踏勘考察未来冬奥赛时摄影位置。当时北京青年报的摄影记者崔峻建议在结束区搭建一个跨赛道摄影平台用于拍摄运动员完赛以及和教练队友庆祝的画面,这种跨赛道平台之前仅在世界杯级别的比赛中出现过,从未现身冬奥赛场。从记者提出建议,到摄影平台真正完工,中间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在赛道周边搭建临设需要满足单项组织的安全距离,对于雪车雪橇这种高速的运动,如果这个设施影响了运动员的雪车雪橇完成减速,就会引发安全事故。此外,狭窄的结束区也给搭设平台增加难度。结束区一边是残疾人通道,另一边是维修马道,空间非常小。当时做了几个设计方案,最终我们摄影运行团队经过同各领域协商沟通,临设团队克服了施工困难,最终满足了所有方面的功能不受影响。首次在冬奥会赛场出现的跨赛道摄影平台,也得到众多资深摄影记者的赞扬。

摄影记者们在这个平台拍到了选手完赛,和教练庆祝的画面,甚至还能拍到选手领奖。这里也给结束区减少了人流压力。我们还在平台上设置了电源和“媒体+”网络条件,摄影记者可以随拍随发,提升了工作效率。


↑2月6日,记者们在结束区跨赛道摄影平台上拍摄。


冬奥会期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自己无法作为摄影记者用相机去定格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但我还是会随身带着相机,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的情况下记录场馆赛时的点点滴滴,这是我冬奥会最宝贵的回忆。

此次冬奥会上,中国国家队在雪车、钢架雪车和雪橇三个项目中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其中钢架雪车获得男子铜牌,使得五星红旗在“雪游龙”中升起。相信在有了这条“出道即巅峰”的全球顶级赛道之后,中国的雪车雪橇运动会有迅速的发展,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了解这三项小众运动。我们一路蜿蜒,终将到达终点,终点也是起点。希望日后还能够有机会回到“雪游龙”,以不同方式尽享这风驰电掣的“勇敢者游戏”。


↑2月10日,李木子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工作。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