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梦归巢
——国家体育场中方摄影经理 李明
鸟巢,一座承载着中国人奥运梦想的地方。我第一次进鸟巢是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当天,作为NOC(国家奥委会)助理与运动员一同走进仪式现场,新奇、激动、克制。少年不忆过往,而如今走向不惑。当我在第一次闭幕联排时看到2008年的五环重现,与2022年的雪花交错之时,千言万语化作两行泪。
去年夏天,新华社第一次作为IOPP(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成员报道奥运会,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今年初春,我换了一重身份。缺席了新华社奥运报道团,有遗憾,但也收获了摄影运行工作给我带来的财富。去年9月,在完成东京奥运会报道之后,我正式成为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的一员,开始了冬奥及冬残奥开闭幕四场仪式摄影运行相关筹备工作。
↑1月10日,李明(上)在国家体育场摄影工作间内向前来踏勘的国际新闻机构介绍情况。
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中既有参与过2008年奥运会筹办的“双奥”人,也有第一次参与大赛筹办的新手,但大家每天都饱有充足的工作热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是会受感染的,每天都像乘着风、踏着浪般走在偌大的体育场内。看微信步数也成为了一种乐趣:体育场有两种忙,一种是步数特少的,说明开了一天的会,另一种是步数1万起步的,说明因为踏勘绕体育场走了一天。
拍摄和管理拍摄者尽管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为北京冬奥会留下最为重要和影响最为持久的视觉遗产。一场演出要排得好、演得好,还要拍得好。运行工作我是从零起步,但以三届夏奥会及数次大型赛事的工作经验作为基础,站在摄影记者的角度,我和我的摄影团队是有信心的,因为我们都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月4日,李明(左一)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向当晚即将进入FOP拍摄的摄影记者介绍情况。
“同意拆灯了!”,当我听到这五个字的时候,感到如释重负。因为灯光设计规划走在了前面,所以鸟巢屋顶正西位置原本规划用来安装遥控相机的点位一直无法实现。尽管已有马道正西位置的遥控相机位置,但经过多次踏勘,我的团队没有放弃为摄影媒体创造更多拍摄角度的机会。最终在整个媒体团队的多方协调下,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导演团队为此腾出了6个灯架的位置,正好可供OBS转播及五家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使用遥控设备拍摄,最终才有了开闭幕式焰火与火炬结合在一起的画面。
摄影运行工作基本可以分为场地摄影位置(FOP)、摄影工作间、看台摄影位置及遥控相机位置四个模块。其中,最先完成摄影工作间相关工作规划。其他三个均需要根据仪式核心创意以及演出内容的调整而不断优化,FOP运行是最晚成型的,受转播计划的影响,加上闭环管理等各方因素糅合在一起,最为复杂,几乎是在1月份正式彩排后期才最终成熟。
几个月的筹备工作现在回看就像是经历一场梦,伴着这个梦,我回到了鸟巢,希望这个梦永远美好下去。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前,参与FOP运行的首都体育馆摄影经理王丽莉(前排右一)与国家体育场摄影运行团队李明(中)、周昀(前排左一)同当晚即将进入FOP拍摄的摄影记者合影留念。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