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运动员的奥林匹克,也是我们的奥林匹克
——五棵松体育中心中方摄影经理 秦朗
北京冬奥会是我参与的第三次奥运会。与往届不同,我从奥运会的采编者,转换成为奥运会的筹办者。
因为热爱,我选择了北京冬奥会的冰球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中心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承办29场冰球比赛。冰球因其激烈的对抗性和快速的攻防转换是历届冬奥会中的热门比赛项目,也是分量最重的金牌。
作为五棵松体育中心摄影运行的中方摄影经理,我带领团队为冬奥赛时创造最佳的摄影位置,为摄影记者规划最便捷的通行流线,提供记者即拍即传所需的网络服务,确保摄影记者在我负责的场馆中借助快捷的通道、稳定的技术保障、充分的信息,在最佳摄影位置高效完成拍摄和发稿任务。
↑2月15日,秦朗(右)与外籍摄影经理在赛前进行交流。
在场馆工作的每一天,都需要大量的实地踏勘以及与多领域的沟通和协调。在规划摄影位置时,需要经受测试赛摄影记者的测评考验和国际奥委会的审议通过,在满足摄影记者多角度拍摄的同时,也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充分沟通,例如体育竞赛方以及奥运会主转播商OBS,确保在同一空间中的多个领域并行顺畅,互不影响。
在常规摄影位置外,高空遥控点位为摄影记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规划高空遥控点位、架设桁架和马道平台、敷设电缆和安装航空插头、架设高空网络交换机……这一系列的任务使得爬马道成为我工作中的日常。在一次次与摄影记者的沟通中,与场馆体育竞赛方和主转播商OBS的协商后,最终确定了在两侧球门上方安装桁架以及两处马道平台供记者安装遥控相机的方案。日复一日在20多米高的马道上行走,我也从最初的颤颤巍巍变得健步如飞、如履平地。
↑1月20日,新闻机构摄影记者在桁架上安装机器人相机。
↑2月10日,秦朗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的赛时工作照。
在冬奥赛前,来自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等新闻机构的8台机器人相机和5台普通遥控相机安装在五棵松场馆上空,最终实现了五棵松场馆从天到地,全方位全视角的摄影点位覆盖。通过摄影记者的镜头,展现了北京冬奥会冰球赛场的精彩瞬间和高光时刻。
在冬奥赛前抵达的外籍摄影经理瓦伦特说:“我参加过很多次奥运会,北京冬奥会五棵松体育中心的中方摄影运行团队的工作堪称典范,本届冬奥会上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非常出色,非常棒”。
↑2021年12月31日,秦朗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留影。
在这次冬奥的筹办中,我曾经因为身体原因经历过一次手术,体会到不得不离开场馆的酸楚以及恢复后重返团队的喜悦。一段源于热爱而出发的旅程,历经奋斗、期许、挫折和坚守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这一过程带来的感悟和力量已经超越工作本身。回顾这一历程,曾经克服的种种艰难到最后都凝结为勋章。对于筹办者来说,这不仅是运动员的奥林匹克,这座城市的奥林匹克,也是我们的奥林匹克。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