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瑟沃斯香港展览现场
2022年1月,豪瑟沃斯香港空间的开年展览:“安妮·莱博维茨:早年岁月,1970-1983,档案项目一号与秘境奇旅”正式揭开序幕,展期持续至2月12日。
本次展出的作品全部为艺术家亲自挑选,囊括了艺术家在1970-1983年间的早年作品,以及近20年间的备受赞誉的时尚摄影系列,其中包括了部分她从未公开发布的作品。安妮·莱博维茨至今依然活跃于摄影创作。她并未将本次展览当做“回顾展”,而是“用从审视过去中汲取的经验来迈步向前”(“looking back to move forward”, Master Class大师课: Annie Leibovitz Teaches Photography)。本次展览将艺术家时隔数十载的早期作品与最新创作并置展出,通过肖像、时装、风景、静物等丰富的形式展现了安妮·莱博维茨敏锐而独到艺术观察视角和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能力。
1968年,18岁的安妮·莱博维茨购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相机,去菲律宾探望在美军空军基地驻扎的父母,开始透过镜头记录、观察周围事物与生活经历。三年后,她从旧金山艺术学院的绘画系转入该学院传奇的摄影专业,并在《滚石》杂志上首次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关于反战游行的纪录摄影,这成为她摄影职业生涯的正式开端。在早期创作阶段,安妮·莱博维茨深入地参与被拍摄者的日常、介入被拍摄主体的生活。滚石乐队及其他表演者的巡演、频繁的公路旅行深远地影响了她的视觉语言和风格塑造。
展览中的“档案项目一号”早年作品原取自安妮·莱博维茨在2019年于洛杉矶举办的超过4千余张作品的大型展览。艺术家为香港带来了其中精选的影像,以及大量重新使用银盐相纸和宝丽来(拍立得)冲印出来的作品系列,将展览推向新的层次。宝丽来“即影即有”,不可后期处理,常被摄影师用于正式拍摄前的测试。有趣的是,在宝丽来的画面中,摄影师与被摄对象的连结往往更为亲密而自然。偶发的瞬间画面也具有更强烈的在场性与更直接的体验感。在数字化时代,这些早期存档底片重制的图像已经超越了它们最初的生产和传播模式,在一个全新的语境下与创作者和观众见面。
Whoopi Goldberg, Berkeley, California, 1984,豪瑟沃斯香港展览现场,摄影:Kitmin Lee
在拍摄乌比·戈德堡的肖像时,安妮·莱博维茨让拍摄对象在灌满牛奶的浴缸中展示出主动、张扬的身体姿势。她对这位黑人女演员、作家说:“我想拍出你从传统中浮现出来的样子,传统就是全部是‘白’的”。
安妮·莱博维茨艺术生涯的发展脉络恰巧吻合了美国通俗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盛行并繁荣的过程,也是摄影艺术逐渐获得普遍尊重和商业价值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在处于文化夹缝中的今日香港,创意产业式微;置身于寸土寸金的香港中环空间,安妮·莱博维茨的这场展览,让人从资本主义经济下的表层繁荣中抽身而出,对同样处于消费主义泛娱乐时代、艺术价值急需重新审视的现时中国,也或许能有所参考。
Richard Nixon leaving the White House,Washington, D.C., 1974.©️安妮·莱博维茨
安妮·莱博维茨在最后一刻得到了拍摄尼克松总统离任的机会。大部分的摄影师都选择了用长焦镜头去拍摄一张人物肖像为主体的竖直(portrait)的新闻摄影画面。直升飞机的门关上后,摄影师与记者纷纷离开,莱博维茨对着正在卷起红毯的警卫按下快门。最终《滚石》杂志选择单独发表这张照片而不配文章,让莱博维茨用心观察而捕捉的图像不言自明,独自表达叙事。
安妮·莱博维茨不愿被打上“名人摄影师”的标签。她极其擅长利用静止的肖像揭示令人惊讶的叙事。她将镜头对准在大众人认知中被模板化的形象,主观地“侵略”,并选择性地再演绎现实。她试图揭露习以为常的公共图像中被忽视的某些特质,探寻某种真相——在名人或权威文化主导的视觉准则下,我们有权力去观看什么,而有什么值得大众观看。
Patti Smith, New Orleans, 1978.©️安妮·莱博维茨
莱博维茨让帕蒂·史密斯穿着自己的私服,没有造型师和化妆师的修饰,站在燃烧的火焰前;暗合她的歌曲《Because the Night》的歌词“欲望是我呼吸之火”。作为多年好友及灵感缪斯,音乐人帕蒂·史密斯曾在采访中评论安妮·莱博维茨,“她捕捉到了我的某种自己当下未曾发觉的本质”。“刚拍下照片时,我在怀疑‘这真的是我吗?’直至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变成了她镜头中的样子,认识到了‘真正的自我’”。站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去回顾安妮·莱博维茨的女性肖像摄影,不难体味她作品中一脉相承的解放身体、自我赋权的表达。
安妮·莱博维茨自诩“并非一个技术流摄影师”,而数码时代的技术进步,某种程度上进一步解放了她实现自己的叙事和构思的能力的自由度。随着阅历的积累,她的作品在叙事和结构上日益成熟和复杂,而她早年短暂的绘画专业学习及纪实新闻摄影的经历留下的影响仍深深扎根其中。莱博维茨的作品自始至终带着深广的人文视角,从文化主张、政治思潮、艺术与图像史中汲取养分,融汇成了完整而独特的个人创作语言。
Sean Combs and Kate Moss, Hyatt Hotel, Paris, 1999.©️安妮·莱博维茨
1999年的巴黎,安妮·莱博维茨以极大的热情与好奇创作了首个长叙述系列的时尚主题摄影。夺目的服饰及构图中的张力,暗示了黑人嘻哈文化与白人主导的高级定制秀场文化的对比。服装与饰品始终在莱博维茨图像的个性表达中充当重要“道具”。
正如爱丽丝在梦游仙境的离奇经历对应着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一般,安妮·莱博维茨以时尚为原材料构建奇思妙想。衣香鬓影、华冠丽服的明星,在她的镜头下展开了兔子洞另一端的奇境秘旅的故事,或挑战、或刺激、或揭露当下视觉流行文化中的隐秘之处。
Natalia Vodianova and Helmut Lang, Paris, 2003.©️安妮·莱博维茨
安妮·莱博维茨从她为孩子读的童话故事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安妮·莱博维茨近期出版的《wonderland》时尚摄影作品集名称亦出自这组作品。该系列于法国北部的宫殿中拍摄,用精美的服饰及华丽的布景再现了现实与虚构交汇的“梦游仙境”。
自波普运动以来,对于通俗文化中的流行符号的挪用与模拟就成为了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在此基础上,安妮·莱博维茨的时尚摄影作品以作为巨星名流作为拍摄对象,甚至不乏杰夫·昆斯、安迪·沃霍尔、基斯·哈林、大卫·霍克尼等“明星艺术家”。这种作法为物理性质与表意象征都为“平面”的图像艺术形式增添了多一层的解读空间,激起观众对于未尽之叙事的探究,对于现实普遍经验的反思,对于瞬间定格的碎片的持久的观看。
Keira Knightley and Jeff Koons, 2005,豪瑟沃斯香港展览现场,摄影:Kitmin Lee
以绿野仙踪为主题的系列作品邀请了众多活跃在当代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参与。杰夫昆斯扮演了童话中飞翔的猴子的角色,全身涂满金色的颜料,配有巨大的翅膀,被吊车吊至半空。
在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时局变迁与流行文化的潮汐起落中,安妮·莱博维茨的作品及其个人经历堪称最具代表性的时代注脚。在消费主义文化再次繁荣见顶的拐点,在全球化共识在日益严峻的意识形态对立中倍受挑战的今天,在“人人都可成名15分钟”的注意力经济盛行的当下,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会回归摄影技术刚普及时繁荣“使一切经验民主化”(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还是会在固有的图像权威下对“灵光价值体系”(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进一步地消解,又或是在观看与实践的融惯性(约翰·伯格《观看之道》)中激发出新的观念与意义?安妮·莱博维茨通过这场展览,邀请观众一起寻找答案、观看过去、构建未来。
拉斯维加斯秀场的模特照片系列 Installation View,豪瑟沃斯香港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安妮·莱博维茨:早年岁月,1970-1983,档案项目一号与秘境奇旅
豪瑟沃斯香港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大楼15及16层
2022年1月6日-2022年2月12日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