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谦同志原是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我于1959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北京新华社摄影部工作。陈昌谦是我的领导。他是革命前辈,政治和业务经验丰富,看上去神态严肃、不苟言笑,工作上要求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而且笔头子很硬,审阅稿件、起草文件,总是亲自动手。可以说,这种严谨的性格和作风,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但他又是宽厚的,关心和扶持年轻人,视为新生力量。
1939年,陈昌谦年仅18岁,毅然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被派赴老家海门地区,从事地下工作。他后来回到上海,从事学运方面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短期任《时代学生》半月刊主编,1946年任中国共产党党刊《群众》周刊编辑。后调到南京,拟参加党报新华日报的创刊出版,被国民党当局阻挠破坏,未能如愿。1947年3月初,他随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
在延安参加新华社工作,可以说是他革命一生的重大转折点。陈昌谦随廖承志为社长的新华社队伍,东渡黄河,经晋绥、晋察冀等解放区,转移到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河北涉县,后来又到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直至进入北京。
在长途行军和转移期间,昌谦一直在国内部编辑室,曾任参考消息组组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工作任务繁重,报道战局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振奋全国人民革命必胜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出任新华社国内编辑部的政治文教组长,1953年,他调到新闻摄影部,出任副主任一职,协助石少华抓好新闻摄影队伍,改进和提高报道工作及发稿水平。
从此,他与摄影结缘。20多年来,在摄影部,他学习和熟悉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的特点,调查了解摄影记者的工作方法,为改进编辑业务,维护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提高摄影编辑和记者的素质和作风,作出了贡献。
1978年秋,他调入中国摄影学会。次年当选为副主席、秘书长,主持和领导机关的工作。昌谦同志不负党的重托,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广大干部群众,改革整顿,充实提高,开放交流,打开了局面。他重视刊物的出版,开展群众性创作活动,举办各种影展,担任《大众摄影》主编。还重视摄影理论和史料的研究,促进全国摄影理论年会的开展,推动《中国摄影史》的出版。他亲自挂帅,主编并执笔撰写章节,发挥集体之力,编写出版了《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一书。重视摄影教育,举办摄影讲习班,创办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出版教材、培养人才。还重视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创办《国际摄影》杂志,举办国际影展,提高中国摄影在国际间的知名度。
如今,中国摄协的工作,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各方面的成绩。这些是与昌谦同志的领导和贡献分不开的。
昌谦同志作为领导干部,生活简朴、严于律己、作风平易近人。关心群众、没有架子,大家都乐于接近他。
他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优良作风。忠诚、进取、无私奉献、敢于担当。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荣榜样。
作者系新华社社史研究室原主任、高级编辑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1年·第82期·3版
中国摄协理论研究处承办的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发言整理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