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与陈昌谦同志私交不多,几乎只有工作来往。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出任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后更名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师、《大众摄影》编委和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等评委,前后30多年里他的身教言传,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首先,昌谦同志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品格让我感动。上世纪70年代末,他调入中国摄协担任副主席、秘书长。看到过一幅1963年4月12日周恩来、邓颖超与摄影界代表人士合影,其中就有陈昌谦。
我认识了昌谦同志后非常想采访他,但他总是谦逊地推辞。在30多年的接触里,我从没有听到他夸夸其谈自己的光荣历史,他为人低调诚恳,这在摄影圈内有口皆碑。
其二,昌谦默默耕耘、脚踏实地的精神令人敬佩。他担任中国摄协副主席、秘书长,受命于1979年,那正是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关头,当时中国摄协还未恢复元气,百废待兴,缺资金、缺干部、缺办公场地,开展全国摄影活动、恢复摄影报刊出版、举办理论研讨年会等都急需解决。面对困难的情况,昌谦善于调动和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如创办《摄影报》和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让我们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探索自筹经费办学办报。将近40年来,《中国摄影报》和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白手起家,兴旺发达,为培育摄影新人,推进摄影事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昌谦默默耕耘的实干精神还体现在《中国摄影史》的策划和出版上。众所周知,出版中国摄影通史是全国摄影界多年的愿望,由于种种原因,只有零散的史话掌故和素材汇编。中国摄协恢复活动初期,就把组织、出版《中国摄影史》的重任分工给了昌谦。他认真开展工作,从成立写作班子、内容策划到审定出版,亲自参与,一抓到底,终于在1987年成功面世。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甘当幕后推手,谢绝在封面署上自己的姓名。
其三,昌谦改革开放、民主决策的作风暖人心窝。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兼任《大众摄影》主编,鼓励编委和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历次编委会上,他主张把《大众摄影》办成既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又内涵形式多样化的普及刊物,他尤为强调《大众摄影》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所以必须放下身段,全心全意为基层摄影爱好者服务。
昌谦富有办报经验,但他兼任《大众摄影》主编时,从不独断专行,在办刊施政上既认真把握大方向,又放手让编辑发挥创造性。我经常听到编辑们说,陈昌谦善于民主决策,常听取他们组稿意见。由于群策群力,那段时期《大众摄影》办得风生水起,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我记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众摄影》深受群众欢迎,发行量超过30万份。当时我去日本拍摄,向富士胶片公司介绍这一数字,他们听了极为惊喜,预感中国即将成为摄影大国,中国市场大有可为。今天,中国确实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摄影大国,饮水思源,我们应该感谢昌谦同志,《大众摄影》复刊初期他办刊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尤其是他那以普及性服务民众,力争群众喜闻乐见的主张仍值得牢记。
提起摄影事业的繁荣,我们习惯地首先想到摄影师出作品、理论家创观念,其实,还不能缺乏摄影事业家的组织和推动。中国摄协恢复生机、发展壮大的实践,相当程度上还得益于陈昌谦同志的积极推动,他不仅是位称职的好领导,而且是懂行的摄影事业家。我们追思昌谦同志,除了要表达对他怀念,更重要的是应该学习和继承他的高尚情操和领导才华,以及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我相信,摄影界如果有更多像他那样的事业家,摄影事业就会更快地发展,从摄影大国演进为摄影强国。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1年·第82期·3版
中国摄协理论研究处承办的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发言整理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