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谦老师1990年离休,我是1992年到协会工作的。虽没有共同工作过,但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也常听老编辑们谈起。
谈到昌谦老师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反差。
反差之一是他的严肃刻板。昌谦老师身材高大,总是一袭深色中山装,背微驼,话很少,不苟言笑。但印象中又未见过他发过火,相反处理问题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反差之二是他的简朴自律。一己之外,他又特别慷慨。曾听《摄影报》的同仁讲,一次《摄影报》因停电差点拖期,他知道后马上表示要自己出钱为报社买一台发电机。另一件事是在陈小波撰写的纪念文章中读到的,那时她正在为新华社的老摄影家做口述,陈昌谦老师对这项工作非常看重,看她一个人做,觉得太慢,竟对她说:“你找个助手帮你做这件事吧!我可以每月拿两三千元给他,他还可以住在我这里。”
反差之三是他的平实。昌谦老师1979年当选中国摄影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这一时期,协会很多工作逐步恢复和建设起来。1979年7月,《大众摄影》复刊,昌谦老师任主编。他还主持了一些更具拓展性的工作,比如创办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创办《摄影报》、举办中国摄影理论年会等。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这些都是协会发展历史上值得纪念的重要事件,想来这些事情的筹措,都离不开昌谦老师的参与和支持。昌谦老师故去时,陈小波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携带大历史的生命走了,一个摄影博物馆倒塌了。
这些反差集中在昌谦老师身上,已经为我们刻画出了那一代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就是克己奉公。编辑工作需要奉献精神,是为他人作嫁衣;组织工作者同样需要奉献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昌谦老师在这两方面都身体力行作出了榜样。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能在协会工作中一干二三十年,回想起来,最初那颗种子就是像陈昌谦老师、张祖道老师、林少忠老师等老一辈人的工作作风种下的,是他们的感召所赋予的一种精神力量,也许这就是这一代人给予社会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系《中国摄影》杂志社主编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1年·第82期·3版
中国摄协理论研究处承办的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发言整理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