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林涛:肃面领导,温情长辈

分享:

昌谦老师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政中国摄协工作。那时在协会的年轻人中,我和昌谦老师的接触算是多的。工作上他是协会的主要领导,没人称他官职都叫他“昌谦”。他是资深的前辈,要向他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我称他为昌谦老师。生活中他是温情的长辈,我们又是邻居,我叫他“陈伯伯”。他平时不苟言笑,很多人见到他除了尊敬之外还有几分畏惧。我倒是能看到他的微笑,每当谈到工作兴奋时他还会开怀大笑,笑得那样真实、那样灿烂,俨然一位尽显童真的可爱老人。


我的记忆中他在协会工作期间,做了不可胜数的工作和好事,我仅举四件事。


第一件,《大众摄影》杂志复刊。在那个年代国内出版的摄影图书少之又少,复刊后的《大众摄影》直面大众,这是昌谦老师提出的主导思想,就是这本深受读者欢迎的《大众摄影》,惠及了全国大批学习摄影的年轻人。


第二件,在昌谦老师主导,和协会其他领导共同主持下,协会创办了覆盖全国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对全国广大热爱摄影的人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各地成千上万年轻人实现了较系统学习摄影知识的梦想。我们这一代从事摄影工作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是“函院”学员,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摄影人才遍布全国,所产生的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延续至今。


第三件,创办《摄影报》。我很有幸在那个年代参加了这项工作。我到协会后在组联部工作,除负责全国近7000名会员的服务、联络和会务等日常工作之外,还要做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大量的庞杂工作。除此之外每个季度还要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会员编发一期《摄影通讯》。我兼职做《摄影通讯》的编辑,主编是昌谦老师,那段时间我从昌谦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做事的道理和知识,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一个四开四版仅向会员赠送的内部小报每期要印7000份,制版、印刷费用每期要花7000元。7000元在当时不是小数目,没有经费,每期都从函授学院借钱,说是借但从来没有还过。借钱过日子心里不是滋味,时间长了我便斗胆向昌谦老师提议,可否把《摄影通讯》办成公开发行的报纸。昌谦老师年纪虽大但思想非但不保守还有些超前,他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各部委都在创办报纸,咱们摄影界也不应被落下。他鼓励年轻人要勇于开拓大胆探索积极支持创办报。经协会研究决定让我牵头,另从协会几个部门抽调4名年轻人成立了《摄影报》创刊前的第一个编辑部,不久后又组建了专门的编辑团队。新招聘的人员也大多没有办报的经历和经验,大家一边学一边干,昌谦老师领导我们制定工作计划、拟定选题,教我们如何写好短新闻。昌谦老师同我们一道编稿、校对,反复叮嘱我们校对是一件细致的工作,千万马虎不得,“齐、清、定”是他要求的三原则。《摄影报》的创办大大缩短了中国摄协媒体的发行周期,也弥补了协会只有期刊没有报纸的历史。


第四件,创办中国摄影金像奖,昌谦老师是主要的动议人。今天荣获金像奖的摄影人济济,这得益于昌谦老师等老一辈协会领导的积极探索和勇于开拓。


昌谦老师善于调研、有的放矢,做事从来不摆花架子。退休后的昌谦老师心系协会,十分关心中国的摄影事业,我常常在休息日看到他一大早就出门,这一度让我觉得他有些神秘。其实他经常要走访城区的多家报刊亭做市场调研,当编辑部赠送给他的《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报》邮寄到他手里之前,他早已在市场上买回了这些报刊,并期期认真阅读,还经常把我叫到他家询问协会的情况,发表对这些报刊的意见和看法。


在纪念昌谦老师诞辰百年之际,我想起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我们在追忆前辈优良品格和无私忘我精神的同时,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学习。昌谦老师淳朴的品格和老黄牛式的工作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他的优良品行对教育和激励协会的青年一代将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系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1年·第82期·3版

中国摄协理论研究处承办的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发言整理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