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时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的陈昌谦调到了中国摄影学会,参与恢复中国摄影学会筹备组的工作。1979年,随着中国摄影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学会和摄影界的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中国摄影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并恢复工作,陈昌谦当选中国摄协副主席、秘书长,从此开始主持协会工作。在他的大力支持和组织领导下,《大众摄影》杂志同时复刊。
协会恢复工作后,陈昌谦亲力亲为,开拓创新,领导创办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后更名为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和《摄影报》(后更名为《中国摄影报》)等,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培养摄影人才的高等教育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摄影专科,倡议编写《中国摄影史》并主持编撰了大量具有学术和历史价值的摄影书籍。即便在离休后,作为中国摄协顾问依然继续发挥余热,坚持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和编纂工作鼓与呼,并身体力行参与撰稿等。他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对摄影事业兢兢业业的投入,赢得了广大摄影工作者的赞誉。2006年,中国摄协成立50周年之际,陈昌谦被授予“杰出贡献摄影家”称号,2009年,又被授予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陈昌谦同志的一生,是孜孜不倦,为党的文艺事业、为中国摄影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首往昔,以陈昌谦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摄影工作者,在中国摄影发展的进程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做好摄影工作和摄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向陈昌谦等老一辈摄影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与祖国共命运的家国情怀,自觉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旗帜,用实际行动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与老一辈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也是渺小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臂膀上前行,摄影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摄影人不断地传承开拓创新。学习他们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不为浮名所惑、不为物欲所累,用文化的品格、道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赢得人民的赞誉、赢得社会的尊重,矢志不渝、勇担重任。要牢固树立执著奋斗、珍爱事业、潜心摄影艺术的敬业精神,树立高远的艺术理想和追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中国摄协一直延续着陈昌谦等老一辈摄影组织工作者的扎实作风,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强化引领作用、延伸联络手臂、增强服务本领、加强沟通能力,团结引导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今年是建党百年,中国摄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办了“百年·百姓——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等。接下来,还将举办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第18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第14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等协会品牌活动。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国文艺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将继承和弘扬老一辈摄影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发现和培养摄影界优秀人才,努力推出更多记录历史、反映时代、深入生活、歌颂人民的优秀摄影作品。为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摄协主席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1年·第82期·3版
中国摄协理论研究处承办的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发言整理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