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追忆先贤风范 传承“三牛”精神 | 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分享: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049.jpg

座谈会现场。


10月21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摄协摄影理论委员会、中国摄协理论研究处承办的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052.jpg

陈昌谦,80岁 (陈晓千供图)


改革开放初期曾主持中国摄协工作的陈昌谦为中国摄协、中国摄影界栽种的棵棵大树,如今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因此,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浓烈氛围中,在寓意丰收的金秋时节召开此次座谈会,学习他为党的文艺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追求,追忆他为中国摄影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缅怀他植根于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艺术人生,让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成为摄影发展的营养和动力,意义深远。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发来书面讲话。他强调,陈昌谦同志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开拓者,改革开放后调入中国摄影学会,对协会工作的恢复和建设、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纪念陈昌谦,就是要从他坚定的信念中汲取力量,学习他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高尚品格,不为浮名所惑、不为物欲所累;就是要学习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使命担当,为摄影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希望广大摄影工作者不辜负时代的召唤,不辜负人民的期待,自觉投身伟大时代,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作风,为新时代摄影事业的发展谱写新篇章!

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彭文玲,分党组成员、副主席、副秘书长居杨,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评奖管理处干部张桐硕,陈昌谦女儿陈晓千、女婿尹怡青出席座谈会。《大众摄影》杂志社原主编佟树珩,《中国摄影》杂志社原主编吴常云,中国摄影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陈申,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林涛,《中国摄影》杂志社主编徐艳娟,本报副总编辑柴选,北京摄影函授学院院长张希红,中国摄协退休员工耿海等与陈昌谦有过交往的摄影界人士代表在会上发言。中国摄协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主持座谈会。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056.jpg

高中时期的陈昌谦(陈晓千供图)



陈昌谦1921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现南通市海门区)。早年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中学时代陈昌谦就对革命充满热情,在南通组织战时青年救亡宣传队。他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地下党学生部机关刊物《时代学生》主编和党在国统区的公开刊物《群众》周刊编辑。陈昌谦1947年进入新华社,1953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1979年任中国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1987年任中国摄协党的临时领导小组组长,曾兼任《大众摄影》杂志主编、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现更名为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务委员会主任、《摄影报》(现更名为《中国摄影报》)顾问,1990年离休,历任中国摄协第三、第四届副主席,第五、第六、第七届顾问。2006年,中国摄协成立50周年之际,陈昌谦被授予“杰出贡献摄影家”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9月13日,陈昌谦与世长辞,终年90岁。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059.jpg

李舸讲话


李舸在讲话中表示,我们要向陈昌谦等老一辈摄影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与祖国共命运的家国情怀,自觉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旗帜,用实际行动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与老一辈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也是渺小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臂膀上前行,摄影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摄影人不断地传承开拓创新。学习他们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不为浮名所惑、不为物欲所累,用文化的品格、道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赢得人民的赞誉,赢得社会的尊重,矢志不渝、勇担重任。要牢固树立执着奋斗、珍爱事业、潜心摄影艺术的敬业精神,树立高远的艺术理想和追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郑更生在主持座谈会时表示,陈昌谦同志与祖国共命运的家国情怀,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以及对摄影事业的贡献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并以此激励我们引领广大的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发现和培养摄影界优秀人才,努力推出更多记录历史、反映时代、深入生活、歌颂人民的优秀摄影作品。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103.jpg

与陈昌谦有过交往的摄影界人士代表发言。


高琴在发言时指出,陈昌谦对摄影教育事业的理解和推动,令她钦佩。1979年他担任中国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致力于中国摄影教育事业的奠基工作。1983年中国摄协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摄影专科;1984年委托江西大学开办了摄影班,为中国摄影事业培养培训了许多人才。1985年中国摄协还创办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首批学员就高达3万人。1986年昌谦老师就“当前摄影教育状况和发展趋势”接受《大众摄影》杂志记者访谈时,特别谈到的提高和普及两个方向的摄影教育理念,现在读来更让人感到既务实落地又高瞻远瞩。纪念昌谦老师,就是要学习前辈们勇于担当、有所作为、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继承他们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优良品格,扎实稳健、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去开创新时代摄影事业的新局面。

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是一段丰厚的历史记录,而对中国摄协来说,它的发展更是摄影工作者无私奉献和全心投入的精神传承,陈昌谦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摄影组织工作者和摄影活动家,在主持中国摄协工作期间,他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中国摄协在新时期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座谈会上,大家纷纷结合与陈昌谦的交往经历,回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景仰他矢志不渝忠诚党的事业的高尚品格,总结回顾他为摄影事业作出的贡献,追思他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107.jpg

1958年,下乡访问农民家庭。前左为陈昌谦。(陈晓千供图)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110.jpg

20世纪90年代,陈昌谦在全国摄影器材展览会上。(陈晓千供图)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112.jpg

1991年,中国摄协第五届理事会合影。(陈晓千供图)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115.jpg

20世纪90年代率团赴美,与美国摄影家协会交流。(陈晓千供图)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117.jpg

20世纪990年代末,陈昌谦与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交流。(陈晓千供图)


年近90岁高龄的佟树珩将自己的一本日记和自制的有陈昌谦身影的照片展板带到座谈会现场,深情讲述了陈昌谦为中国摄协谋划操劳的感人故事与充满智慧的英明决策。他将自己2011年9月17日记录在日记中的为陈昌谦送别的感受分享给大家,并逐一讲述展板上7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当年的激情岁月——1963年周恩来、邓颖超接见摄影工作者的珍贵留影;陈昌谦在1982年《大众摄影》杂志月赛中躬身认真看参赛照片的场景;《大众摄影》杂志创刊40年座谈会和纪念活动上,佟树珩为陈昌谦拍摄的两张照片;陈昌谦在《大众摄影》杂志举办的少年儿童摄影比赛中与孩子们的合影;佟树珩在陈昌谦家中相谈甚欢时,抓拍他兴高采烈时的特写;2009年冬天,十分关注中国摄影史编撰的陈昌谦看到中国摄协推出的《口述影像历史》时激动的神情。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中,让大家感受到陈昌谦对摄影事业巨大的热爱和关心。佟树珩还分享了陈昌谦《大众摄影》杂志创刊40年座谈会上发表的观点:《大众摄影》杂志是为大众办的。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121.jpg

新华社的”新华典藏“收藏的由陈昌谦作品制作的卡片(陈晓千供图)



在吴常云的印象中,陈昌谦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主持协会工作兢兢业业。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到陈昌谦家中拜访的经历。陈昌谦住在装修简朴、光线昏暗的旧房子中,这与他在各种捐款活动中的慷慨解囊形成了巨大反差,“昌谦老师生活简朴,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国家,他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参与过《中国摄影史》写作的陈申,对陈昌谦致力于主持编撰《中国摄影史》的细节历历在目,他分享了陈昌谦扎实推进工作的具体事例,显示出陈昌谦品格的高度、智慧的高度。陈申道出,经久实用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第一版)正是陈昌谦引进发行的,陈昌谦带团出访美国时,不仅与亚当斯进行交流,更是把亚当斯的著作背回来给中国摄影出版社,后来《亚当斯论摄影》《亚当斯回忆录》的出版发行都是得益于他。陈申说,昌谦同志这一生,是为党工作,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文艺工作操劳的一生。

林涛回顾了陈昌谦为中国摄影界在新时期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打下坚实基础所做的大量组织和建设工作,他着重介绍了陈昌谦栽下的四棵“大树”——推动《大众摄影》杂志复刊,提出精准办刊思想;创办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创办本报前身《摄影报》;提议创办中国摄影金像奖。

陈昌谦为摄影教育付出的努力不仅功在当时,而且利在千秋。耿海在座谈会上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分校第一摄影专科班的全体同学,向陈昌谦表示敬意和感谢,“因为是他创办了中国专业摄影教育,才使得我们这些人能够进大学读书,为我们后来从事摄影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为曾在或现在陈昌谦培植的几棵大树——《大众摄影》杂志、《中国摄影报》、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的工作者,徐艳娟、柴选、张希红从各自的工作出发,谈及以陈昌谦为代表的老一代摄影工作者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新华社社史研究室原主任、高级编辑卫元理,《解放军画报》社原副社长刘铁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对本次座谈会非常重视,提交了书面发言。

杨恩璞深情回忆了对陈昌谦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提出中国摄影事业的繁荣不能缺乏摄影事业家的组织和推动。

卫元理缅怀了陈昌谦在文化、新闻和摄影战线上的光辉业绩和革命思想。

刘铁生忆及陈昌谦“平素寡言少语,逻辑思维极强,言必一锤定音”,感慨“古人云,廉生威,公生明,风范陈昌谦也”。

宋靖谈到,陈昌谦是一名杰出的摄影组织工作者和摄影活动家,更是一位集教学、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于一身的学者型摄影教育家。离休后仍然坚持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和编纂工作鼓与呼,并积极鼓励推动一切有利于摄影发展的事业。在1996年,为适应时代要求,中国摄协与北京电影学院紧密合作、共同努力联合创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可以说,没有这些前辈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摄影学院。”

陈晓千动情地追忆了陈昌谦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和高贵品质:陈昌谦热爱文字工作,15岁已是家乡南通《新江北日报》副刊主编,采写民生,动员抗战。18岁入党,1947年撤退到延安,在新华社工作,《参考消息》报头是他从鲁迅全集手稿中集字而成的。他的爱好是足球。1958年在广东梅县做县委书记时在他倡议下,当地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女子足球队。

在陈晓千眼中,父亲一生豁达乐观。改革开放后,他焕发青春,精力充沛,工作格外忙碌。这段时间她在家里常看到父亲接待著名摄影家、摄影爱好者。他任《大众摄影》主编时,发行量曾超过30万份,后来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建立、《摄影报》创立,他更全力以赴。他一生酷爱读书,能做到见解与时俱进,至晚年不保守、不墨守成规。

在众人的印象中,陈昌谦乐善好施,陈晓千还提到一个细节:组织曾补发给陈昌谦6000多元工资,他把其中的3000元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后来,陈昌谦和妻子持续多年,每年捐助3000块钱给希望工程,家里抽屉里有一大摞受捐小朋友寄来的信。陈昌谦临别时,向几处图书馆捐赠了2000多本书,其中捐给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上百本。“无私又激情如火的品格成就了他精彩的一生,也给我们晚辈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榜样。”陈晓千说道。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127.jpg

21世纪初,与新四军老战士合影。右三为陈昌谦。(陈晓千供图)


与会者认为,陈昌谦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对促进新中国摄影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摄影理论的研究和提高、摄影人才的培养和涌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2021新年茶话会上强调要发扬的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在陈昌谦身上都有直接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认真挖掘、梳理他留给我们的财富,让这些财富成为推动当代摄影事业发展的动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微信图片_20211031214129.jpg

与会人员合影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1年·第82期·1版

文字:方妍

座谈会现场照片拍摄:张双双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