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艺术中心A馆,《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中华五十六民族》陈海汶摄影展如期开幕。本次展览从陈海汶12年来拍摄的十几万张专题图片中甄选出500多幅进行集中展示。
这是海派摄影代表之一的职业摄影家陈海汶带领创作团队,历时12年,辗转28个省份和地区,途经554个县市,行程26万余公里,寻访到1531位民族代表和文化传人,全景式记录呈现的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幸福生存”;是在建党百年和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因下,应运而生的一部民族影像巨著。
此摄影展由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三亚文化传播展示有限公司、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商业摄影专业委员会承办。4000平方米展场, 500多幅作品的体量,若干的巨幅照片……西岸艺术中心,这个历史上曾经作为飞机制造车间的艺术场地,空间高阔,把个人作品展放在这里,不仅需要摄影师有宏大命题的叙事能力,更要有充足数量和质量的大尺幅作品。而这些陈海汶都有——继2008年首次历时12个月,纵横万里山河,东西南北穿越四季,拍摄完成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全家福”摄影专题后,陈海汶就坚定了再次出发的想法。随着时间和物质文明进程的加速,那些我们未曾见过的传统的生存方式,特别是其中那些珍稀的人类样本、民族样本,民族传承正在不可避免地处于消亡边界。他们的样式何其丰富,他们的传统魅力无穷,他们的文化是值得保护的人类遗产。为这些珍稀的存在再次留下印记,成为迫在眉捷的摄影使命。经过近十年的持续跟踪和积累,2017年7月始,他带领团队再次踏上重访拍摄之路。
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很多是用文字写成的,尤其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系列影像的缺失曾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这次再出发,陈海汶用了四年左右时间,充分运用当下图片、视频、航拍等多种手段,对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从民族识别、文化样式、日常生活状态、节庆活动现场等各个角度,进行文献式、全景式的影像记录,还原图像最本真的功能,并获得了所拍摄人物的肖像使用许可,完成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民族文献影像史料。
与圈内人多用“创作”不同,陈海汶爱用“打仗”。在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雍和看来,“陈海汶打赢了一场不可能的仗。十多年,或金戈铁马、一夜急行千里,或天当盖地当被风餐露宿,既是南征北战边陲僻壤全面出击,又要东寻西找剥丝抽茧层层深入。耗费多少精力财力亦无怨无悔”。或许就像展厅中那面几十米宽的水晶砖手工转印背发光摄影墙上的五十六张各民族笑脸,十几年的汗水、艰辛与坚持,给到观众的却是最真诚的欢笑与幸福。
本次展览期间,还将举办1场大型主题论坛和8场专题摄影讲座,以及3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表演,真正打造一场融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学术探讨与思考、摄影艺术深研的盛宴。而就在开幕式当天,一场名为 “摄影的担当”的论坛也在现场热烈“开麦”。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