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11月21日“推荐精品

分享:

11月21日,人民日报、中国摄影家协会、人民网、人民视频组织摄影专家和报社编辑对当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进行认真评选。最终,3版《秀岭隧道建设者——8分钟与12年》的配图“施工人员操作风钻。”(栏目:记录中国,作者叶传增 王一翔)入选今天的“推荐精品”,并作为本周(11月18日至11月24日)的候选作品,将参评11月24日举行的第47期“人民日报收藏摄影作品”评选。


秀岭隧道建设者——8分钟与12年(记录中国)

人民日报 2019年11月21日  3 版)

微信图片_20191125135916.jpg

  施工人员操作风钻。


  “咣当咣当……”9时30分,云南大(理)瑞(丽)铁路秀岭隧道工地,一辆“小火车”载着施工人员从洞口缓缓驶入。

  头顶围岩的滴水偶尔落在皮肤上,黏黏的,有一种温热感。“最热的地方在掘进掌子面,温度42摄氏度以上。”项目部总工程师秦鹏索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套上了反光背心。

  秀岭隧道穿过7条断裂带,软岩大变形、突泥涌水、坍方、高地温是隧道施工的四大“拦路虎”。

  “这里的岩层可以软得像豆腐,突泥涌水能变成泥石流。开工至今,共发生23次初期支护变形,4次大型坍方。”秦鹏说得风轻云淡。

  一个半小时后,抵达机器轰鸣、潮湿闷热的掘进掌子面。18平方米的空间,8名工人在进行支护作业。

  时间已是晌午,午饭马上要运到了。“多亏隧道温度高,饭菜永远都是热乎的。”工人杨映辉打趣道。

  秀岭隧道是大瑞铁路全线最长的单头掘进隧道,2008年开工,全长17.623公里,截至今年11月20日,剩约4.2公里,预计明年底贯通。通车后,列车通过隧道仅需8分钟左右。

  为了8分钟,建设者们一头扎进滇西深山,苦干12年。“大学同学有些经历了三四个项目,我的简历上只有一行——大瑞线秀岭隧道。”秦鹏笑了笑,“但我不羡慕他们,用12年做一项百年工程,我觉得值。”叶传增 王一翔 摄影报道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