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9月19日“推荐精品

分享:

9月19日,人民日报、中国摄影家协会、人民网、人民视频组织摄影专家和报社编辑对当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进行认真评选。最终,2版《一位支教老师见证3年巨变》的配图之一(作者陈杰)入选今天的“推荐精品”,并作为本周(9月16日至9月22日)的候选作品,将参评9月22日举行的第38期“人民日报收藏摄影作品”评选。


一位支教老师见证3年巨变

悬崖村 通向幸福(中国梦·家国情)

人民日报报记者 宋豪新

人民日报 2019年9月19日2 版)

微信图片_20190923153809.png

  当地学生攀登最后两段垂直高度100多米的钢梯。陈 杰摄(影像中国)

  这几年来,我在村里教书的同时,见证着悬崖村的点滴变化。虽然我只是一名幼教辅导员,但在村里用着畅通的4G网络,用社交媒体向大山外面展示着悬崖村的发展,这些都是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缩影。我要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甲拉曲西

  海拔1400米—1600米的山坳,出入需攀爬800米悬崖藤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曾经与世隔绝,被当地人称为“悬崖村”。

  甲拉曲西是村里幼教点的支教老师。2016年9月,她第一次到阿土列尔村,当时还没有修钢梯,从山底到山顶爬了近4小时,头晕腰疼腿软。村里安排了一间土木屋子给她住,但幼教点没有教室,只能暂时租用民房。

  最让人头疼的是,孩子们一句普通话也听不懂。甲拉曲西便彝汉双语相结合,从最简单的称呼、礼貌用语等开始教起。孩子们现在各个都能说出流利的普通话。

  甲拉曲西到阿土列尔村的三年,也是村里翻天覆地变化发展的三年:

  2016年11月,17段藤梯被2556级钢梯取代,结束了村庄数百年交通不便的历史,上学路更安全了。

  2017年,宽带4G信号接通,为村民开启了连接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悬崖村的故事走出了大山。

  2018年,村里正式启用进山货运索道,生活家用不必再靠人背肩扛。

  不仅如此,很多游客慕名前来,爬上钢梯体验风土人情,村里的经济收入和知名度大大提升。“我们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甲拉曲西的一番话,道出了阿土列尔村所有村民的心声和信心。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