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王玉文去世,他曾拍摄中国工业四十年

作者:影像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3-02-27 10:51:50 来源:影像中国网 【原创】 编辑:影像中国网

分享:

【允许转载,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和作者】

查看大图

1978年,辽宁阜新发电厂,维修冷却塔。

1979年,辽宁本钢第一炼钢厂,工人午餐。

1981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

1983年,辽宁抚顺,龙凤矿矿工。

1983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生产现场。

1985年,辽宁铁岭,采石场采石现场。

1986年, 辽宁阜新平安矿,矿工升井。

1989年,辽宁阜新高德矿,五十年代的摩电车。

1990年,辽宁本钢,带着午餐的炼钢工人。

1995年, 辽宁阜新新邱露天矿,矸子山上的捡煤女工。

1997 年,辽宁沈阳,沈重铸造车间。

1998年,辽宁本钢第一炼铁厂,又出了一炉铁水。

1999 年,辽宁海城,镁砂加工厂。

2000 年,辽宁本钢,炉前工。

2000 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矿工休息室。

2000 年,辽宁阜新高德矿,工人升井后到浴池洗澡。

2000年,辽宁阜新,道口。

2002年, 辽宁抚顺,矸子山上的女人。

2003年, 辽宁鞍钢,工人兄弟。

2003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废弃的编组站上的牧羊人。

2004年,辽宁大连,船厂农民工。

2005年, 辽宁大连中远造船厂。

2005年,辽宁阜新,即将废弃的新邱露天矿。

2007年,辽宁阜新,蒸汽机车工人交接班。

2008 年,辽宁沈阳,沈重铸造车间最后一炉钢。

2009年,辽宁本溪,煤矿选煤厂。

2009年,辽宁沈阳,沈重拆迁。

2009年,辽宁沈阳,沈重职工在告别老工厂。

2010年, 辽宁大连中远造船厂,工人上早班。

2010年, 辽宁大连中远造船厂,农民工的午餐。

2010年,辽宁大连中远造船厂,工人上早班。

2014年, 沈鼓集团的青年工人。

2016年,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2017年,辽宁本溪,本钢溪湖炼铁厂遗址。

微信图片_20230227111505.jpg

中国摄协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摄协名誉主席、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策展人王玉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5日20:40在沈阳逝世,享年75岁。出身矿工家庭,近四十年来,王玉文全身心地投身到摄影艺术,特别是工业摄影之中,他的作品留下了特殊年代的中国工业缩影。王玉文的作品充满了对普通工人生活与工作状态的观察,同时,也让人们从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思考。

我出生在辽宁省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爷爷、父亲都做过矿工,我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产业工人的儿子、大矿山的后代。从小我就生活在矿区,生活在大机器的轰鸣中,生活在产业工人朴素的情感里。平淡而简单的我,一直有着当矿工的梦想,然而,人生的道路却因为一部 5 块钱相机的出现发生了改变。机缘巧合,再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我成了一名从矿山走出的摄影人。祖辈们身上的忠厚、老实、执著、坚韧、热情、善良,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静静地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我一往情深地热爱着这片曾经养育我的大矿山,还有生活在矿山的每一个普通人。正是这种朴素的爱,让我形成了自己对矿山、对工业、对摄影和对生活独特的认知和感悟。我甘心以相机为笔,尽情地书写属于我的那份一生挥之不去的“工业情结”。

40年来,我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为人民的摄影艺术创作当中。一个个酷暑寒冬、一个个节假日,我奔走于炼钢炉前、矿山井下、铁路沿线、钻井台边,试图以最自然生动的画面、最平实流畅的视觉语言,多视角、多层面、真实、艺术地去表现中国工业和中国工人。彰显工业影像所具有的见证现实、振奋人心、推动时代、改变世界的特殊力量,给未来留下一部展现中国工业进程和辉煌成就的影像画卷,成了我最大的心愿和毕生的追求。我将会继续拍下去,我的镜头将永远聚焦中国工业和中国工人。”——选自王玉文作品集《工业时代1978—2017》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