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肖彤彤:时间之境

作者:于德水 发布时间:2019-12-07 14:55:10 来源:影像中国网 【原创】 编辑:乐呵

分享:

【允许转载,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和作者】

查看大图


微信图片_20191207145211.jpg


在瓦尔特·本雅明看来,“从本质上能够判断摄影的,永远是摄影师与他的技术之间的关系”。肖彤彤是一位执着于摄影术本体技艺的摄影家,从光学器材到化学工艺,从经典材料到数码技术,并长期沉浸于其中。自135开始,至后来的120、617、4×5、8×10、及24英寸、32英寸干版相机;从海鸥到基辅,从禄来、徕卡到林好夫、福伦达;曝光时间从针孔成像数小时,到相机快门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的刹那,时间与光线交织的映迹,令肖彤彤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多年以来肖彤彤孜孜不倦地探索技艺视觉与情绪表现的可能性。

肖彤彤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批摄影专业大学生,这使他在后来的影像实践里,显示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力。当时他的踌躇满志并没有让他沿着这个方向持续前行,汹涌而来的改革开放洪流漩卷其做了“弄潮儿”。与摄影的暂别,却让他对影像多了一份牵挂。经年之后再回归,他已经拥有了极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学识。

“照片独一无二的力量,就在于已呈现的会激发出未被呈现的。”约翰·伯格对照片魅力的揭示,正是我们感受肖彤彤作品的路径。“照片定格的瞬间里,包含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的某些量子,在于未被它呈现的也如同它所呈现的那样富于启发性”在肖彤彤的镜头中,被关注最多的是自然景观之中的树,似乎树是作为一种生命的征喻。树的形象、树的姿态,从整体到局部,被他用各种不同的器材、不同的镜头,从不同的角度,以千姿百态地描摹着。或悠扬,或刚劲,或妩媚,或苍遒;树的风、树的花、树的雪、树的月⋯⋯“树”的主题不仅成为他精神诉说的主体象征,亦是其生命情绪的映现与折射。

法国艺术史论家于贝尔认为:“摄影在美学场域内的有效性不能与它的机械性区分开来。”而肖彤彤作品的出发点,正是在摄影的本体性技艺,在长期谙悟了影像器材与技术控制的韵律后,他从对物象景观的迷恋性描摹走向了情绪化的表现。形体的意向开始成为他表现的侧重,具象的元素开始蒸发,愈加趋向表现物体的抽象。对技术的抉择,对时间的操控,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气质,手段改变了对象和视觉图像主题原有的内涵。镜头里物象本身的再现功能常常被有意忽略,甚至被完全抛弃,没有任何实体的物,只有一抹颜色留下关联时间的痕迹。模糊或空白的场域成为书写感知的领地。这种似乎是现象学式地观看世界的方式,或是在提示: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本身,既是自然的世界,又是历史的世界,也是着有人类痕迹的世界。作者将自己最丰富的感知和对世界的体验注入了他的视觉表现之中。而肖彤彤用器材设备和技术能力呈现出现实景观中原本不可见的东西,这正是当下视觉文化特征之一——将客观世界里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

肖彤彤的摄影,因为不能割舍的热爱,亦在他人生的道路上接续走出了时间的景深。而他影像的内在主题,亦是由时间与他感受的质感,构成了照片作为平面的纵深。

——于德水 


点击 肖彤彤作品展暨同名画册亮相中国摄影画廊 了解更多。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