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9-05-01 10:01:08 来源:影像中国网 【原创】 编辑:乐呵
【允许转载,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和作者】
新房
——潘世国
这组影像采集于浙西南及闽北一带乡村,虽然从地理层面而言,这是偌大中国的狭小一隅,但这类景观在中国其它地方也不难遇见,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首先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冲突,两种迥然不同风格的建筑强行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强烈的反差和矛盾。其次是表面的反差背后彰显了主人不同的经济地位,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伴生着发展不平衡等系列问题,这一屋独秀和鹤立鸡群的奇观,在这里是贫富反差的现实象征。另外,还可推及乡村建设规划及传统村落的保护,等等。
相关评论
如果说人类发明的第一道密码是文字,它产生了语言解决了人们的沟通问题,而摄影则可以称之为第二道密码,它在人们面对诸如哲学问题、伦理问题等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文字不方便解释的方式方法以及更多可能的空间。对社会各种现象的研究和剖析更加直观和深入。
我推荐潘世国的作品《新房》,是因为我喜欢。
《新房》这组作品可以用稳、准、狠三个字来概括。稳,潘世国是一位资深的摄影家,长期地实践,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对影像品质的把握,对影调的处理,对画面的构成,以及镜头感足以称之为行家里手。准,体现了他对话题的敏锐性。他总能及时地抓住敏感话题切合时宜地进行深入拍摄,把摄影这一媒介用于对社会性和时代性的解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组作品敏锐地发现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现代资本、现代生活方式、现代观念与传统乡村的冲撞。画面简约,但令人深思。狠,他抓住“新房”这一点位切入,把当下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出现的一些矛盾体以“新房”这一载体直接呈现,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中国传统一直以来以家庭、世族、血亲维系着社会,而房子则是在这一社会体系中社会地位、身份、财产等的象征。一旦有钱了,就会置办田地房产。中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之后,曾出现了千城一面的问题,现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农村建设时期。在这个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相较于城市化的进程发生的社会化问题会更加复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传统古村落和老屋是乡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让传统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让传统文化在振兴中重放光彩,是所有人得以思考的。
新农村要乡风文明,乡村美丽,村容整洁,百姓富裕。诚然,老百姓的生活在发展过程要得到极大地改善,这种改善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增加,老百姓住所的变化,环境的舒适性,生活习惯的改变等一系列的变化上,但它所牵扯到的问题决不是一个房子问题。老百姓对传统村落和老屋,以及乡村构筑物的认识和利用问题,老百姓改建房屋宅基地问题,新农村的规划问题等是目前迫切需要梳理和解决的。潘世国通过那个突兀的“新房”,让我们看到了那种不协调,但这种不协调将伴随农村的富裕又会快速地在农村一幢幢崛起并矗立,这才是我们真正担忧的。
——王培权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任何类型的摄影,最终都必须以高度提炼的形象来完成。同时,还必须将这个形象置于能够产生意义内爆的关系之中。或者说,摄影师必须为他所拍摄的形象建构这样的关系、甚至是一个包含多重关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具备内在逻辑的同时向外开放——它当然是摄影师个人观看的结果,但也必须对整个社会公共空间具备意义。
由此观潘世国的《新房》,颇有特色。陈旧灰暗的老民居中间,崭新鲜亮的新房拔地而起,“鹤立鸡群”之余亦显突兀奇特——视觉上一目了然的新旧对比,干脆利落地构建了简洁明了的关系,尽可能地减少了观看进入的障碍;而进入之后的感受,却是百味杂陈: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新,是物质的进步,也是精神的向往。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上的落差和文化上的断层。细看之下,那些鳞次栉比的低矮旧房,其建筑形制、结构、布局大体相同,展现了一种具有延续性的整饬与稳定;而新房则各有面目,无一相似,且每一栋小楼都是各种实用功能与审美趣味的混合型成果。这既是物质丰富之后选择性的极大扩容,也是原有单纯秩序和文化体系的打破和瓦解。
照片无言,自有深意。在遍布的熟视无睹中撷取此像,足见敏锐,亦足见诚恳。影像本身的经营如果能够更加精到,更加注意各种“物”的细节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映,则会更有说服力。
——李楠
潘世国简介
浙江龙泉人,丽水市“四个一批”人才,丽水市政府“瓯江文化奖”(突出成就)获得者。多个专题作品在国内外摄影节展出,作品曾入选“徐肖冰”中国纪实摄影大展和浙江省纪实摄影大展。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