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老器材:Leica I (A)凸出铭文的由来

分享:

编者语:数码带给了相机更好的方便性,但摄影是一项科技与文化、哲学相结合的所谓的艺术创作方式,所以编者一直主张摄影是一项具有传统化的“科技”。老相机、老镜头有它独特的魅力,它是人类摄影技术进化中的见证,了解它们,我们会对摄影有更深刻的理解。



徕卡的灵魂是旁轴。

 

旁轴徕卡分为“M口”和“螺口”两大类。 

“螺口”相机又称为“巴纳克”相机。在我的旁轴徕卡情怀里,我更喜欢“巴纳克”;而在我的“巴纳克”情怀里,I (A)和III g是绕不过去的坎。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收入了一台Leica I (A)。它是“老祖宗”级别的徕卡相机。帮我圆梦的是实力不凡,且低调的徕卡工匠大师SGQ老师。

 

01.jpg


这批相机都是固定镜头的,因此镜头上没有编号,只有靠机身上的编号来考证镜头的年份,请看下图:

 

02.jpg


饱经沧桑的字迹还算清晰“ № 38639 ”,无数次被抚摸的数字已经露铜。

镜头是徕卡最早期的标头:Elmar 1:3.5F=50mm,1930年生产的,虚岁90——可谓“老头”。

这支鲐背之年的“老头”效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看:


03.jpg


用最大光圈f3.5,在最近对焦距离3英尺上拍摄的。


04.jpg


上下图片均是这卷过期了5年多的富士ACROS黑白负片。


640.jpg


测光曝光是正确的,镜头成像是均匀的。冲扫后直接上传,没有任何后期。f3.5的光圈,背景虚化的感觉还不错呢。


06.jpg


这支老镜头很重要的特点是有立体感----你看这位老头帽子上凸出的字母和符号——这一点足以让我小小的惊喜了一把。 

指望这支“老头”拍风光、建筑和大的场景,可能不太现实。但是遇到需要记录较大的场景时,我会用上下两张横拍、竖接片的办法,即两张36×24上下重叠一点,接片后裁剪成33×44画幅。请看下图:


07.jpg


这是英国人1912年用明代城墙城砖在南京下关附近建造的一座宾馆----扬子饭店,堪称中西合璧,仍然坚固在用。尽管过期的胶卷+古老的镜头,颗粒很粗,但如果你想模仿20或30年代老照片的感觉,这样搭配可能正合适


08.jpg


这是扬子饭店的附属塔楼,高反差,粗颗粒,暗部可辨,镜头反映出来的好像是那个年代拍摄的英伦田园中的古堡。

可以想象,当年这部Leica I (A)相机上市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彩色胶卷的。


09.jpg


我用这个正好过期5年的彩色反转片,抓拍了一个小故事:


10.jpg

❶老人的轮椅在这里被“卡”住了。这个拐了个弯的人行通道,是防止自行车的进入。

 

11.jpg

❷陪伴的人把轮椅折叠一下,老人自己右手拄拐,左手扶着栏杆,吃力地行走了几步。


12.jpg

❸老人重新坐上了轮椅,继续享受户外活动。

 

思考:我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是我们的社会服务与管理还有许许多多诸如此类不相适应的地方...... 

这不是当今的数码相机,甚至不如手机的连拍功能。这是需要拍完一张之后,赶紧旋转过片的旋钮,然后在很小的“伽利略”取景器上重新构图,抓紧按下快门,然后再赶紧上卷,周而复始......。只有用“超焦距”,才有可能把这个场景的过程记录下来;如果是用大光圈,就必须用“对焦杆”来精确对焦,或转动镜头的对焦环来“估焦”,那肯定就拍不下来了。 

手持最古老的相机,穿越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空,去拍一个今天关于养老的小话题,什么画幅画质啊,什么锐度数毛啊,什么连拍20张啊,似乎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返璞归真,告别浮躁,才有可能在摄影的源头上体验摄影的本真,读懂摄影的内涵。


13.jpg

红杠圈起来的就是“伽利略”取景器。


14.jpg


卡相机问世的时候,放风筝这项民间活动估计是会有的(上图)。

但是人们不可能想象到100年之后会出现这样的网络售货机(下图)。


 


一支只有拇指大小的伸缩镜头,4片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镜组,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镀膜,不可能有什么ASPH非球面,更不可能有APO复消色差。

90载岁月磨难并有明显划痕的老“白头”,配上现代彩色正片来拍今天的石头城,我无限感慨:这才是真正的世纪经典,这才是真正的百年传承——因为我相信,这部徕卡 I (A)再过10年,20年依然可以使用。


据考,最早的南京城就在这里......清凉山至八字山之间......距今已有2352年的历史。

那是在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后,楚威王在此石头山(清凉山)设“金陵邑”。后来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悬崖峭壁上的城墙,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当年滾滾的长江在此石头山下,围绕石头城蜿蜒,然后向东一路奔腾入海……因此,南京的著名别称——"石头城”,就源于这里。


再来说说这相机。 

Leica I (A)是1925年在德国莱比锡春季商展会上发布面市的。此前1913年开始的徕卡原型机,和1920-1924年生产的零号系列,均可称为“史前徕卡”。


17.jpg


上图是世界著名徕卡专家欧文(Erwin Puts)书中的列表,可以看出,“红杠”以上的4行,包括了原型机3部,零号系列20+5部,能够存世下来的,早已被大佬级别的藏家精心呵护在干燥箱和保险箱里,处于难见尊容和与世隔绝的状态。而“蓝杠”标示的56000部LEICA I (A)是1925-1932年量产的总数,是现今唯一可能囊入手中收藏和把玩的最早的徕卡相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是我们拥有徕卡 I (A)的目的或价值所在。 

这部“ № 38639 ”是SGQ老师发现的,我俩确定约见卖家,并当面看看这部相机,是因为同城的便利。时,相机快门上是坏的,快门速度也乱了,附件“对焦杆”也是坏的,无法试拍。

当然ebay上是有的,但是买后如果不满意退货,麻烦和额外的费用,加之汇率走高,也是闹心的事情。这些,都是我迟迟没有下手的重要原因。

多亏了SGQ大师的精湛技艺,修复了故障,进行了彻底的保养。

 


近一个世纪的硫化蒙皮,重新处理后又恢复了原样。

 

20.jpg

压板重新抛光(上下图


特别可圈可点的是SGQ老师修复了“对焦杆”,把几个镜片和棱镜全部清理了一遍,黄斑清晰明亮。最重要的是,对相机镜头上的对焦距离刻度与“对焦杆”黄斑对焦的距离刻度,进行了反复的调校,使两者的距离刻度完全吻合,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最大光圈和最近拍摄距离下的精确对焦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当然,离开附件“对焦杆”,它就是一部“估焦”的相机,这是摄影术的原始和初心,多练练,也不难。我的这篇图文中有“估焦”的实践和感受:老头玩老头(19)-徕卡M9转接ROBOT镜头玩估焦。

如果超焦距拍摄人文,因为是50mm焦距,起码需要在光圈f13以上和物距4米以外,古老镜头的解析力,胶片所呈现出来的锐度,恐怕都达不到我们的预期。

说到徕卡,藏家和玩家们总有更多的好奇心,试图来解读他们的每一部徕卡,期盼自己撞上大运。


23.jpg


当我们发现这部“ № 38639 ”的铭文字体是凸出来的时候,感到十分惊讶。有的说这是限量版,不超过200部;有的说这是专门镶嵌的银丝,是工艺精致的象征;有的查找了手头的徕卡书,并没有找到说法。


24.jpg


上面截图是在网上查找到的唯一的一篇文章,提到了这件事情。文中表述的“够了”可能是错别字,原意可能是“勾勒”一词吧。

把玩徕卡人,都会有一种探究的精神。

因为我与徕卡专家欧文Erwin Puts有联系,我就写了一封邮件请教他:


25.jpg

欧文很快回信了,但是他答复不了这个问题,他热心地向我推荐Lars Netopil。


下面是Lars Netopil的解答:

 26.jpg



Lars Netopil回信的大意是:二战之前的黑漆徕卡相机都是这样的(海兔自言自语:看来不是什么特别的限量版)。制作的时候先在黄铜上雕刻,然后将一种金属“铋”加热后的液体装进去,这样凝固时的张力就使得编号及铭文的字体凸出来了(海兔又自言自语:看来也不是镶嵌了银丝)。

我相信,Lars Netopil的解读是准确的,是具有权威性的。


27.jpg


史前徕卡”毕竟是数量有限,影响面也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式发布并量产的Leica I (A),是给人类摄影领域带来革命性影响的里程碑,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徕卡。它正式确立了24×36mm的摄影行业标准,也就是我们现在被称之为的“全画幅”;它真正普及了可以拍摄36张的135胶卷,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创立了和眼睛一样高度的构图和拍摄方式,并造就出了最早的一批摄影大师,包括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及传世作品;它开创了街头摄影,并形成了一种摄影流派和摄影哲学。试想,在此之前,那些抱着大木头匣子,扛着大木头三脚架的摄影师,能够脑洞出“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论吗?!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对Leica I (A),怎么首肯甚至溢美,都是不为过的!


28.jpg

当然,在“巴纳克”的相机世界里,个人的看法都应当值得尊重。有人认为Leica If是摆放陈列最好看的相机;有人认为Leica IIIf是黄金分割最漂亮的相机;还有人认为Leica IIIg的黄斑对焦是“巴纳克”相机中最好用的;欧文在【不朽的徕卡传奇】中说Leica IIIa和Leica IIIb“皆可视为摄影史上的名作”;等等......

我的“巴纳克”情怀的启蒙,始于1961年,那一年我10岁,我的父亲入了一部徕卡IIIb相机,它是1937年的机身+1938年的Summitar 50mm/f2.0镜头,那时,我就用它拍过照片。

我的“巴纳克”情怀的升温,要感谢徕卡藏家玩家JJL,他熬了无数个深夜帮我找到了品相很好的徕卡IIIf和IIIg,还有非常值得拥有的螺口镜头......

我的“巴纳克”情怀的把玩信心,源自于徕卡工匠大师SGQ老师,当这部“ № 38639 被他不计报酬的妙手回春之后,他的一句话使我信心满满,他说:你放心的用吧,坏了我负责给你修。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句话:为什么“在我的‘巴纳克’情怀里,I (A)和III g是绕不过去的坎”?俗话说,抓两头,带中间。徕卡 I (A)是“巴纳克”相机第一批量产的开山鼻祖,而徕卡IIIg是螺口相机宏大交响乐章的完美的封笔之作。

而后呢?

而后,旁轴徕卡经历数年涅槃蜕变,才真正走进了M口的新时代。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