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更好担负起摄影新的文化使命 | 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①

分享:

1695824845569845.jpg

第三届吴印咸摄影双年展理论研讨会现场。


2023年9月21日,在第三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期间,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更好担负起摄影新的文化使命理论研讨会”在沭阳举办。


本次研讨会是第三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传承和弘扬吴印咸等老一辈摄影家艺术创作精神,激励广大摄影人和摄影工作者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研讨会由中国摄协摄影理论委员会、中国摄协理论研究处、沭阳县人民政府承办,沭阳县宣传部、沭阳县文广旅局协办。与会嘉宾畅所欲言,深入沟通。以下为部分嘉宾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微信图片_20230927222854.png

不忘初心 用影像记录新时代新征程

为时代写真,为历史留影。缅怀吴印咸先生伟大的革命精神,探讨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革命信仰和艺术操守,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文艺及摄影事业的新使命、新任务。

坚守人民立场,将创作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作为新时代摄影工作者的孜孜追求。我们要厚植以人民为师、与群众为伴的情怀,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把个人艺术追求同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影像记录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彩瞬间,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坚持守正创新,将开创新局面、开拓新境界作为新时代摄影工作者的前进动力。身处创新的时代,中国式影像语言、艺术情感、审美逻辑正在被新时代重新激活,我们要有批判性的独立思考、独到取舍和独特表达,要探索摄影艺术表达更多的可能性,厘清摄影类别界限,推进摄影跨界与融合,开创摄影的新局面、开拓摄影的新境界。

坚定文化自信,将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作为新时代摄影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我们要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结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转化为摄影独有的艺术气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努力挖掘文化特质,形成自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用影像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

作为摄影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坚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要学习传承吴印咸等老一辈摄影家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骨,自觉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永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努力创作无愧于新时代和人民的艺术精品。


吴印咸影像艺术贡献与海派影像的崛起

——兼谈长三角影像的文化传承与使命

吴印咸(1900 -1994),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江苏沭阳,成长于上海,奉献于祖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海派影像的领军人物,开拓并发展了中国影像事业。吴印咸的艺术特色与贡献,与江南文化密不可分,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吴印咸一生追求成为的“党和人民”信赖的影像艺术家。地处江南地区的上海、浙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吴印咸早期在上海接受党的先进思想,始终将镜头对人民,后又从上海奔赴延安,创作了大量的红色经典影像。如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及摄影作品《白求恩大夫》等。其次,吴印咸的影像艺术有鲜明海派影像特征,他就读于上海美专,接受系统的艺术熏陶和造型艺术训练,在借鉴与融合西方摄影术拍摄方法的同时,善于传承中华文化及海派艺术的精髓,创作影像,并以摄影独有的光影手法,呈现了江南文化的韵味。如作品《拓垦》、《开荒》等。吴印咸影像艺术的创新贡献,与郎静山、徐肖冰、俞创硕等一批摄影家,构建具有江南独特韵味的海派影像艺术。第三,吴印咸的影像艺术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观念,他著述立论,指导教学,奠定和开拓了中国影像学科体系建设,让海派影像成为中国影像的标识。

随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高速发展,江南文化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新时代。当下,如何挖掘江南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江南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江南文化的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摄影新篇章,已成为长三角(海派)影像的文化新使命。


永远大师,永远的中国红

——纪念吴印咸诞辰123周年

吴印咸延安转变了吴老的人生道路,使他从一个旧时代的左翼的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在1988年回到延安是满怀深情地写道“回到老家来了”。延安电影团的创立与发展,吴老功不可没。1942年5月,他亲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当时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摄影界两位的代表之一。吴老拍摄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大合影是极其珍贵的历史影像。吴老不但是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而且是真正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践行者。他始终坚持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自觉坚持摄影走革命现实主义道路,坚持革命的实践与摄影艺术形式相结合,坚持讴歌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吴老在纪念延安电影团成立25周年上的讲话,曾经说到:“那时参加革命的人没有感觉到怕,没有感觉到苦,也没有想到困难,而是一心想到革命工作,想到如何完成工作任务,而把自己的生死度之置之度外。

我在1986年至1991年期间,在中国老摄影学会领导的安排下,跟随吴老跑了全国很多省市讲学和进行摄影创作,每次讲课,他都要讲到延安文艺座谈会。1988年在陕西对于摄影作品暴露社会阴暗面的问题,吴老做了如下表述:“落后的阴暗面都是革新的对立面,不宜用摄影艺术去表现,且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收到反效果 。我不主张拍摄反面的东西,因为他是社会的渣滓,反映它有时会带来消极的因素,因为它不代表时代。“ 我们也可以从吴老的所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健康的、积极的时代力量。感悟到新中国发展的伟大进程。也可以感悟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永远不过时。吴老是在延安的山水哺育成长起来的一代真正的革命知识分子和摄影家,他谦逊平和、认真严谨、淡泊名利,他始终对党对人民怀有一颗忠诚之心,他为他始终钟爱的摄影、电影事业默默贡献了一生,他是中国摄影史上的一座丰碑,我们永远怀念他。


吴印咸与延安影像

今天有幸参加第三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暨更好担负起摄影新的文化使命理论研讨会,和在座的专家学者一起回顾吴印咸先生最为难忘的延安岁月。吴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给我们上过课,那时我刚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八十多岁的吴老精神矍铄,逻辑思维清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老说起当年在延安没有电,也没有放大机。他们就制作了土暗房,在房顶上戳了一个窟窿,用照相机的皮腔改装了一个放大机,用自然光源曝光。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吴印咸先生认真钻研摄影技术技巧,解决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技术难题,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事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影像记录。自1938年至1945年,吴印咸先后拍摄的记录电影《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图片作品《宝塔山》《延安远眺》《驼铃叮咚》《抗大午餐》《延安各界庆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会》《延安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国际青年节》《艰苦创业》《拓垦》《骑兵演练》《延安文艺座谈会》《组织起来》《延安大白菜》《兄妹开荒》《志同道合》《毛主席论联合政府》《登机告别》《归来》《七大会场》《朱德报告》《刘少奇报告》等。

1955年,吴印咸先生参与创办了北京电影学院,担任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摄影系的专业摄影教学体系就是由吴老主导创建的。这么多年来,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教育特别强调摄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摄影学院成立以后,秉承“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摄影家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新的一代摄影人的使命与担当,为我国摄影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摄影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力量

在吴印咸先生诞辰123周年纪念日,我们共同追思先辈,共商摄影发展传承的大业,并向以吴老为代表的前辈表示敬意和怀念。

沭阳的厚重历史滋养了他的人文情怀、爱国情怀。作为中国摄影界的巨擘,其作品涵盖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以深刻表现力展示了文化的多元。他一生致力于摄影创作及教育事业并做出卓越的贡献。

影像是传播信息重要载体,通过影像呈现历史样貌,传达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摄影担负着深刻的文化使命。基于在央美从事摄影教育与研究的背景,我及我的团队遵循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以文献影像展现时代价值,重思类型学方式与摄影文献的融合建构。依托在教学、科研、创作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来沭阳调研中国式现代化的“毛细血管”微观场域,切实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以文献影像的文化认知为切入点,以文献影像的视觉表达为实践指导,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治学态度。加强摄影理论的研究,把艺术理想和奉献社会联系起来,把理性思辨和感性思维融通起来,把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关注社会变迁的新发展格局,培育复合创新型视觉艺术人才。

赓续红色血脉,彰显时代内涵,以影像绘制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以大美之艺展现沭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图景。


吴印咸是谁?

“吴印咸是谁?”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2019年入学考试中的一道考题,难倒了70% 应届考生。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考生不但不知道吴印咸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和摄影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竟然也不知道吴老是他们所要报考院系的创系主任。如果这道题改成罗伯特·卡帕是谁?安瑟·亚当斯是谁?郎静山是谁?我相信他们能讲得头头是道。

这些考生或许更不知道:1988年4月,吴印咸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举办了《延安岁月——新中国的诞生》的摄影作品展览,ICP向吴老颁发了“摄影功勋证书”。ICP是罗伯特·卡帕的弟弟、玛格南图片社前主席康奈尔·卡帕所创立。吴老在ICP所受到的礼遇是亚当斯和郎静山所无法企及的。

新中国的摄影历史,是新中国的摄影师们纪录和见证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抗侵略者、历经百年屈辱重新站起来的历史。他们是中国摄影人的骄傲和脊梁。“红色宣传”的标签,是敌人在“舆论围剿”中轰向他们的炮弹。某些“理论家”又把“红色宣传”的标签贴给了中国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摄影队伍,这些谬论严重地误导了我们的青年人。

我并不赞同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红色摄影教育”。我们应该为年轻人创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和观看空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我们应该为学者和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新中国的摄影史料和文献,让他们通过观看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不是一个政治任务,而是我们这一代中国摄影人的历史责任。

希望“吴印咸是谁”的问题,永远不要再困扰我们的下一代。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