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一个故乡——张晓个展》武汉开幕

分享:

2022年7月2日下午,《一个故乡——张晓个展》在武汉影像艺术中心开幕,共展出艺术家张晓从2009年以来的13个系列、80余幅作品。


微信图片_20220705151239.jpg

策展人杨达致辞 周国献 


展览以倒叙的方式展开,呈现艺术家与故乡的种种关系:在《苹果》中看到张晓对故乡一次全面而冷峻的凝视;在《移》《大姐》《甜蜜的爱恋》中看到其离家多年后对故乡的回溯;最终在《海岸线》中回到其与故乡关系的起点。同时,此次展览涉及多种影像媒介,以直接摄影为根基,转向对摄影工艺、影像装置、现成图像的广阔实验与探索,并借此探究摄影的媒介本质与边界问题。


微信图片_20220705150949.jpg

开幕式现场。 周国献 


微信图片_20220705151031.jpg

张晓导览。 周国献 


微信图片_20220705151110.jpg

张晓导览。 周国献 摄

微信图片_20220705152611.jpg

当天下午,张晓举办了个人摄影分享会。周国献 摄


微信图片_20220705150000.jpg

展览前言

杨达

这首先是一个关于故乡的故事。在倒叙之中,我们将与艺术家张晓一起完成从逃离故乡、遗忘故乡到最终回归故乡的影像叙事。与此同时,《一个故乡》希望借由呈现艺术家对“图像”的广阔理解与实践,消解“摄影”对媒介本质的偏执情绪,转而在表达与求真的欲望中,随着图像的涟漪“永恒地游去”。——题记

在苹果灿烂的果实之下,是许多古老而美丽的修辞——它是东方世界里关于“平安”的祝福,是亚当夏娃间的禁忌之果,也曾无意之间点燃了特洛伊之战。而在展区一所展出的《苹果》系列作品中,它则作为山东烟台的重要经济作物,勾连起张晓与故乡的种种关系。如果说张晓与故乡经历过从撕裂到修复的过程,《苹果》则将是其对故乡最为全面、冷峻的一次观察,也是其与故乡之间最为深刻的一次和解。透过张晓的镜头,我们看见故乡小镇的土壤、降水与光照,看见昆虫与飞鸟,也看见围绕苹果种植产业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生态的变迁。在这里,经济发展与生态链路始终在寻找微妙的平衡,异化与疏离常在,危机与希望并存。

在展区二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张晓向故乡的缓慢回归。《移》系列,是艺术家对宝丽来相纸移膜工艺的尝试,也是其对故乡的一次重新审视。在相纸被反复撕裂、修复、拼贴的同时,那些在离家多年后渐渐破碎、陌生的故乡图景,也在此过程中被不断粘合。

而在《大姐》、《三姐妹》、《甜蜜的爱恋》等系列中,张晓在亲戚家的旧相册、集市中的照相馆中反复奔走,试图再现一种基于乡土社会的审美逻辑与民间美学。

展区三所展出的《海岸线》最终将我们带回张晓与故乡关系的起点。四年时间里(2009—2013),张晓走过中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拍摄海水、礁石、植被,拍摄络绎不绝的民俗与海边人。而对“海岸线”这一意象的执着与热情,实则与其在烟台海岸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在这次看似背离故乡、去向别处的尝试之中,在这份凯鲁亚克式的激情之中,在这份自我流放的热切渴望之中,充满了故乡的回声。

与此同时,此次展览也指向摄影的媒介本质与边界的问题。张晓的图像经验非常广阔,从直接摄影出发(以《海岸线》最为典型),转向对摄影工艺(如《移》)、影像装置(如《甜蜜的爱恋》、《403个苹果》)、现成图像(如《大姐》、《亲戚》)的实践。在此过程中,对媒介的偏执情绪不断被消解;摄影,不再必须秉持一种作为工具的自觉,转而在表达与求真的欲望中,随着图像的涟漪“永恒地游去”。然而,身处如此的媒介生态中,我仍然坚信,像张晓这般,在直接摄影及与之相伴的,枯燥的练习、扎实的行走之中成长起来的直觉,仍然是所有图像创作必要且坚实的基础。

“故乡”,是一个拥挤的织体。她曾经充盈而丰沛,毫不犹豫地滋养每一个居民;现在,她的意象又在迅猛生长、不断扩张的现代都市中被反复挤压。似乎每个人都曾渴望摆脱故乡的烙印,又从不曾放弃抵抗对她的遗忘。她是弥漫的、悠扬的,也是锋利的、滂沱的,她是人们关于“我是谁”的最终审问。现在,她来到这里,进入展厅,我却只希望,“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剩下的,则是苹果果实默默吐纳酸甜的芬芳,是半透明的、近乎流质的图像碎片,是乡村美学范式中鲜活的色彩,和那些流连于短暂与恒久之间的潮起潮落。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