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2019三影堂摄影奖开幕 刘珂&晃晃获大奖

分享:

ceet7pzI2CQOU.jpg

 

2019年4月6日,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迎来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暨大奖公布。最终,来自成都的艺术家刘珂&晃晃获得本届摄影奖的大奖,获得奖金8万元。艺术家张兰坡荣获媒体关注奖,艺术家汪滢滢获得骆伯年优秀摄影师奖,奖金1万元。

 

微信图片_20190410143339.jpg

 

本年度的摄影奖共收到534份投稿,其中20位艺术家的作品被遴选入围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纵观今年所有的投稿作品,有一定数量的投稿者拥有着除了艺术家之外的身份或背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年代中激发出作者的多元性,以及他们从不同的方式和角度通过影像这一媒介探索自我以及与世界的内在、外在的联系。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日本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参赞伊藤直人,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主任高桥耕一郎,瑞士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Jean Pholippe Jutzi,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执行主任Jan Jerzy Malicki,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参赞、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主任罗文哲,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钟维兴,“光社影像中心”创始人王珺、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执行馆长卢妮等中外嘉宾500余人共同见证了颁奖典礼暨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转译》开幕盛况。

 

微信图片_20190410143350.jpg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表示,很高兴今天面对这么多年轻的摄影家和优秀的作品。今年是摄影术发明180周年,也因此我们有了更加随性的艺术方式去观看世界和表达心绪。今年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因此我们也习惯了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张扬个性,同时今年还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也由此能够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考量生命和生存的时代逻辑。我们一直在希望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因为摄影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

 

微信图片_20190410143346.jpg

开幕式由展览主管齐燕主持,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荣荣和映里感谢一直来对于这一奖项作出贡献的各界朋友、国际评委、艺术家及工作团队的支持。本届入围的20位艺术家他们优秀的创作就是推动中国摄影艺术最好的见证。

 

本届摄影奖的评委阵容包括:独立策展人、影像艺术批评家海杰,日本赤赤舍艺术出版公司的代表兼主编姬野希美,荷兰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副馆长马塞尔·菲尔,瑞士摄影基金会总监兼策展人彼得·福伦德,以及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及艺术总监、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荣荣。

 

微信图片_20190410143353.jpg

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副馆长马塞尔·菲尔表示今年参赛作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艺术家们的表达非常丰富,这也证明了中国摄影长足的进步,不仅在质量上、艺术表达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准。

 

微信图片_20190410143355.jpg

赤赤舍艺术出版公司的代表兼主编姬野希美表示,通过评选,看到了中国很多具有独创性的,非常有能量的一些作品。她希望未来中日的摄影具有进一步的交流和长远的发展,期待未来更多的合作和交流。

 

微信图片_20190410143359.jpg

独立策展人,影像批评家海杰表示,因为名额有限,很多优秀的作品未能入选。在这次评选过程中,发现年轻的摄影师已经摆脱了媒介的负担,能够自由地穿梭在各种媒介当中去提问,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微信图片_20190410143401.jpg

瑞士摄影基金会总监兼策展人彼得·福伦德表示,每次来到中国都有新的发现和感受,被这里强大的创新以及日新月异的创作能量所感动。今年看到了具有多样性、自由以及具有很大潜力的作品,艺术家们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创作。

 

 ceAW2fwooROoo.jpg

张兰坡获媒体关注奖

cebyWzVONaan6.jpg

汪滢滢获骆伯年优秀摄影师奖

 

三影堂摄影奖于2008年以“临点”出发,在去年完成了第一个十年的丰硕成果之后,而今迈向新的十年征程。本届摄影奖作品展主题为“转译”,生物体的新生来自于脱氧核糖核酸(DNA)转译遗传信息合成新的蛋白质,而同样的“转译”过程也正在发生在中国新锐艺术家们以影像这一基本媒介为出发点不断开疆扩土的创作实践中。

 ceqhqFWdu2m0c.jpg

·刘珂&晃晃作品自述

  镜子,你离它越远, 里面的自己也离自己越远,只有走近,走近,走进,进入它,变成那面镜子……镜子面前,光亮熄灭了,一切的一切回归于黑暗……你遁入虚无,失去了你的身体。恐惧袭来,危险、绝望、失落、孤独,你徘徊在深渊的边缘……唯独那永恒的微光,直至你再次看到那面镜子。这是一场由我们亲手编织的梦,不承上也不启下的梦,这里也许残酷,也许冰凉,但不必相拥取暖,因为我们本身就是那团火焰。我们在梦里,在黑暗或是光亮的镜像里,生命在生长,在做梦,在受苦。这里没有对逝去的失落,也没有对未知的恐惧,没有束缚的理性,没有无聊的逻辑,时间在这里变成了碎片,无数个散落的现在、现在、现在……随手可得的现在。

ceGuluoThHas.jpg

刘珂&晃晃作品《走近这面镜子,走进这面镜子》展览现场

刘珂&晃晃作品《走近这面镜子,走进这面镜子》

我们对着这块干净的镜子,尽情的燃烧,一次一次崭新的释放与连接,一次一次沉醉于与宇宙相连的孤寂。十五年前,我们相遇,说对方是彼此的一面镜子。于是,这面镜子就默默存在于我们之间。也许时间让它已经有些模糊,发出的光也许已经暗淡。但当再次走近时,那仅存的微光竟是永恒……它一直存在,在那里……这面镜子让我们置身于现在,却在过去中看到了未来。2017年起,我们开始每天为对方拍一张照片,就像每天观察裸露在镜子里的自己。暴露的危险,神秘的吸引,我们在镜子面前肆意的哭泣,欢笑,嘶吼,沉默,将所有的热情燃尽化作零散的灰烬。我们用尽全力的生长,每一天都像是结束前的灿烂。我们依旧纯真如初,单纯而危险。两年,730天,1460张碎片一样的照片,它永远留存在我们彼此的生命里。  这也许只是一场不愿醒来的梦,一次两个孩子的好奇之旅,我们梦呓般喃喃自语,也许不太清晰,也许音调怪异,我们深陷其中,如此迷恋的冒险,奇异的美。我们享受着步入其中,未知的旅程刚刚开始。在镜子面前,我们在手臂上纹上了最爱的诗,日夜交替,无穷无尽,去奔跑,去躲藏,突破到彼岸。

·张兰坡《巨人传》

“我构建了一根巨大权杖,它由缴获的美军炮管、庙顶经幢、欢喜金刚共同组成。从洞口最光明之处斜插进来。我关注探讨着历史上权力与民众,英雄与凡人的复杂关系,在我看来, 历史可以被看成时间空间与人类之间彼此塑造的过程。在文明演进的沉积岩中,弥散着人性的油腻液体,它们象是由无数逝去的生命转化而成的原油,深色血浆一般充满能量,蕴藏着可以发光发热的物质,同时又会遇缝则钻隙、遇低则下流、暗黑粘滞,色斑污迹一样,难以漂洗,无法清除。”

cetHmjj2kT24I.jpg

《巨人传》系列一,尺寸:300x320cm,创作年代:2018年,制作工艺:艺术微喷

·汪滢滢《洄》2016-2019

“因为幼年时父母离异,一直与生父疏离,家庭完整时的印象,除了极为稀少的支离破碎的童年记忆,便是母亲偶尔提及的我的出生地——河北馆陶。

cex0EYII6ArY.jpg

父亲1960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在河北馆陶王桥村17年。1976年,我便出生在了这个与我父母的祖籍地、生长地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文革之后,父亲平反,回到北京工作,接着,家庭的破裂,使得我与兄长、母亲一直生活在了杭州。然而,原生家庭的分崩离析带来的成长困惑一直困扰着我,对父亲形象的陌生感,带来的对自我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也成为我最大的心理问题。终于在2016年,我踏上返回出生地‘馆陶’的‘洄游’之路,试图用影像探访原生家庭尚完整时的线索,以完成对亲密关系及自我身份的认知。并且,又记录了80年代初离异后,生活就没有再有交集的父母的晚年生活。在跳出亲子身份,以同样成年人心态对他们相似的晚年生活习惯的观察里,达成与原生家庭造成的情感伤痕的和解。”


人人都是摄影师 2019三影堂摄影奖20幅入围作品 

·2019年(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9-4-6至5-19

展览机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8:00(节假日另行通知)

展览地址:北京朝阳区草场地155号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