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第二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从西湖出发,行走,观察,积淀形成个体记忆和社会档案

分享:

微信图片_20190125223401.jpg

 

学术主持:许江/杭间/高士明

总策划:余旭鸿/毛小芳/矫健

策展人:马楠/王庆松/矫健

展期:2019年1月25日至2月17日

地点: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行走·观察:第二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是集展览、研究、创作于一身的双年艺术项目。活动以展览带动教研和创作,以教研课题整合艺术及学术资源优势,反向推动和扩展展览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强调社会参与和公共教育的文化意义,以丰富的媒介语言和多维的组织形态向公众开放。

主单元“行走·观察”展区,以特邀项目+公开征集的方式,将镜头从艺术的自治领域引向乡野城镇这些历史文化积叠之处和生活现实的发生现场。

碧水·丘壑”风景摄影展单元,旨在通过展览能够探讨出一种风景摄影的新形式。

“曾经·西湖”单元,展示艺术家们围绕西湖,以艺术的形式所建构的地域与精神的关联,具有更宽的历史跨度和更具体的家族脉络。

展览同期还将组织圆桌论坛、画册出版、手工书展示、家庭相册工坊等教育活动。

借由此,本届展览希望接续主题逻辑,且聚焦和强化“影像西湖艺术现场”的核心精神:“行走”是个体丈量空间的最小速度单位,“观察”是个体认知周遭的基本方式,而影像将行动和观察积淀下来,并以“行走丈量”和“媒介考察”的方式,往复于以西湖为代表的人文历史和市民生活之间,积淀形成个体记忆和社会档案。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浙江省人大文教委员会副主任田宇原,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晓,中国美院副院长高世名,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越峦,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周闰三,主席吴宗其,副主席王小川、裘志伟、王芯克、胡晓阳、傅拥军、矫健,秘书长毛小芳,中国电力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吴力,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忻雅华,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赵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铮,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林路等和媒体开幕式。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承办。


主单元“行走·观察”


青年策展人马楠策划,特邀项目邀请“西湖摩崖考”和“溪山行旅志”两个研究创作项目,分别以深度建构文化心理地图的方式当下考古,考察身边的金石传统和当下的山水图像。

“西湖梦痕”所呈现的是自2013年开始,近6年来,许力主导的项目研究小组就西湖地区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并以阮元《两者金石志》(浙江书局光绪十六年刻本)、丁敬《武林金石记》等历代金石志和方志为文献依据,考察并记录研究西湖周边摩崖石刻的整体过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湖,它所积淀的文化信息极为重要。

摩崖石刻作为文化遗存中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是研究和传承历史最为重要的依据。西湖诸山隐藏的历代石刻不仅见证着文人诗意的风雅钱塘,也是江南历代佛教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许力以传统拓印结合现代媒介的方式对这些摩崖石刻进行保护性普查和系统性研究记录,意义深远,此次展示可窥见一斑。 


展览现场,以展板组合排列成“排衙石阵”的方式,将拓片裱于展板上。利用背景墙面,按照时间轴的方式展示陈列历年的寻访以及拓片和保护的照片和文献。


“溪山行旅志”


一场持续进行的“山水-影像行动”。

这场行动是高士强带领的“空间影像研究所”这一创作集体自2016年7月至今的长期计划,是朝向中国山水世界观的一次大型艺术追索。

这一行动既是以现代媒介手段和当代表达方式远接中国文化传统中一条重要文脉的努力,也是用这一文脉对当代媒介进行“再次发明”。通过这种双向努力,把一个古老、可珍贵的、令人陶醉的精神传统在当下重启,实现创造力和感觉力的共振。




公开征集

选自国内各行各业35位观察者创作的近300件作品,通过远途行记、城市景观、细部观察、生活记忆、媒介实验等多个面向用镜头观察并记录生活世界;通过对拍摄对象的时间性追踪来呈现并试图协调身体尺度和空间方位,日常感知和艺术表达,单体速度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积淀形成个体记忆和社会档案。



欧阳世忠《新地带一号系列》展览现场。(来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叶婷婷《胡同花卉图鉴》展览现场。(来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洄弋2.jpg


方海星《洄弋》之一

2《向南向北》吴力.jpg

吴力《向南向北》之一

唐咸英,平行世界NO.30.jpg

唐咸英《平行世界》NO.30


王周稀《行走的时光》 之一

20 王秋杭《2017荷李活道》.jpg

王秋杭《2017荷李活道》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125224835.jpg

郭珈汐《请遵医嘱》之一

金立峰·幻影2.jpg

金立峰《幻影》之一


碧水·丘壑


由艺术家、策展人王庆松策划的风景摄影展单元,旨在通过展览探讨出一种风景摄影的新形式。在当下的中国,随着手机与相机的大量普及,关于风景摄影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但风景摄影的大部分形式都为沙龙摄影为主。


微信图片_20190125131954.jpg

展览现场。(来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此单元,王庆松希望以风景摄影艺术为出发点,延续自古以来“青绿山水”的文化传承,通过一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重新打乱及再创造的过程,建立起对风景摄影艺术发展源动力上的重启,打通多个面对风景摄影艺术所产生的艺术路径、语言等交叉影响、共同发展。


微信图片_20190125225236.jpg

马良《故境幽探图谱》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125225341.jpg

冯建国《黄山仙境》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125225343.jpg
秋麦《影幔#8B》(4屏一起)

微信图片_20190125225346.jpg

何崇岳作品哈纳斯湖


曾经·西湖


由摄影艺术家矫健策划,延续“2016/2017非常·西湖:首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之“看·见西湖”核心单元的关注主题,继续展示艺术家们围绕西湖,以艺术的形式所建构的地域与精神的关联,并将具有更宽的历史跨度和更具体的家族脉络。



该展区展示郭锡麒先生(字澹观,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1976,中国早期美术摄影名家)所拍摄的景观照片、珍贵的《西湖倩影》(1947年出版)手稿,以及邵度、邵家业、邵大浪一家三代摄影家对于江南/杭州的影像艺术探索。
“曾经西湖”展区是对于杭州/西湖的影像与艺术先驱艺术实践的追溯,也是让始终存在于西湖文化与精神中的那种基因显影的尝试。

45x60cm,01.jpg

郭锡麒作品

本展区展出的作品第一部分选自郭锡麒为《黄山影集》拍摄的作品,由珍贵的3×4英寸底片原底扫描输出;第二部分选自为1933年《昆明影集》拍摄的作品,由接触印象原底复制输出;第三部分选自为1947年《西湖倩影》摄影集所制作的纸本稿件与照片真迹。


郭锡麒

1896—1976,字澹观,广东省中山县人。1910年肄业于上海三元宫义学,后毕业于上海广肇公学。1913年,到上海伊文思书局任英文打字员,以后曾在上海柯达公司、苏维埃义勇舰队、花旗银行公司等单位任职员。1914年开始摄影创作活动。1949年,到上海招商局美术室任办事员。1950年以后,离职从事业余摄影创作,1976年在上海病逝。郭锡麒是最早的摄影组织“华社”成员之一,在“华社”举办的四届影展中,都有作品展出,并且亲自赴南京布置展出工作。他还注意对照片的研究。1930年前后,他和胡伯翔、郎静山、胡伯洲、王大佛、王世廉等人研制了油渲(BROMOIL)照片。1948年出任中国摄影学会理事。他一生发表过大量作品,擅长于风景摄影。

邵度先生摄影生涯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他基本上是在浙江温州地区展开自己的摄影活动。他镜头底下的山水人情风物,基本上来自他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瓯江流域地区。邵度在他生活工作的一个地方深深扎下根去,通过在一地持续深入的拍摄,完成他自己对于某个样式与题材的深入开掘与把握。扎根一地于他可能是外部条件的限制,也可能是他的自觉选择,但从结果来看,他终其一生生活、工作于一地,确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全了他和他的摄影。

——节选自顾铮《抉发日常的诗意——关于邵度先生的摄影》

未标题-6(65x80cm)_编辑.jpg

邵度《劳作》(1930年)

微信图片_20190125135649.jpg

邵家业《渔歌网舞》(1973年)


风光摄影不一定非拍名山大川不可,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征,都有不同的美点,一样可以出好作品。所以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在他自己的家乡温州一带拍摄的;而在这本影集里,竟有 20 幅是在一条没有多大名气的南溪江拍摄的。难得的是,这些摄自同一条江上的作品,所取的景观或表现形式,很少是雷同。就是他在同一条瓯江上拍摄的10多幅作品,也多是各有千秋。这种在创作上能够坚持“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原则,的确难能可贵。

——节选自袁毅平《邵家业摄影作品集》序言


微信图片_20190125135651.jpg

邵大浪《千年西湖》(2018年)


纵观邵大浪先生多年的系列创作,有一种一贯性的风格化样貌,那就是黑白影像与温文雅致的气息,但在不同的主题系列中却又各有契合主题的形式运用。那些各自独立的主题之间尽管具有时间与地域的很大跨度,但是对于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兴趣以及对于形式感唯美趣味的追求,可以看作他的作品形式语言上的一条稳定的线索。

——节选自矫健《山静日长——感受邵大浪的摄影艺术》 


邵度、邵家业、邵大浪祖孙三代摄影家,一路延承黑白风光摄影的传奇色彩,在中国摄影50年的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华章。这样的奇迹在中国摄影史乃至世界摄影的范围,都是极其罕见的,留下许多值得关注的话题。

……
不管这三位摄影家的创作历程怎么多变,一条主线是始终贯穿他们的创作生涯,那就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厚基础所透露出来的诗词氛围,画意唯美的风格始终顽强地显示出来,这就和西方摄影家的那种剑拔弩张的纪实摄影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三代摄影家的风光摄影展现了一个时代艺术趣味的流转,也是几代中国艺术家孜孜以求、百折不挠精神的真实写照。

——节选自林路《三代摄影家的中国情结》



“要形式,不要形式主义”手工书展区作为本次展览项目的一大亮点,由策展人言由、傅为贫组织策划。现场展示钟黎明、六尾儿、李杰、金瓯,等入选艺术家的手工书作品。
这几年做手工书的摄影师越来越多,但风气似乎都不大好。很多人把对装帧形式的合理运用,理解成了对形式的刻意追求。各种千奇百怪的元素和形式在手工书里屡见不鲜。对形式的追求,变成了形式主义,与内容毫无关系,至少不构成必然性。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反而让人嗤之以鼻。形式固然重要,但过度设计是每一位艺术家必须警惕的。这次手工书的选择,有意摒弃了此类书籍的进入,而是把机会留给了更像书的手工书。观者可以通过这些书,看到作者对自己作品相对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可以看到他们在编辑、装订成册的过程中对作品的反思。有几本非常节制,甚至已经基本达到了出版的程度。
手工书是对摄影作品进行的二次创作,形式与内容共存,可见作者清晰看到作者对自己作品相对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可以看到他们在编辑、装订成册的过程中对作品的反思。有几本非常节制,甚至已经基本达到了出版的程度。
手工书是对摄影作品进行的二次创作,形式与内容共存,可见作者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也可见其在编辑、装订成册的过程中对作品的反思。

展览现场。(来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展览现场。(来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