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见证历史。7月27日,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省文学艺术节联合会主办,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协办的“现场与在场——张崇岫抗美援朝影像作品展”即将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精心挑选了张崇岫在抗美援朝战场拍摄的120余幅作品,既有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也有细致入微的战争情节,这也是张崇岫抗美援朝战地摄影作品首次比较完整的呈现。
张崇岫,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获奖者,现年94岁,出生于安徽巢县(今安徽巢湖)。1942年加入新四军,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济南战役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担任志愿军第9兵团政治部摄影组组长,主要参与了第二次战役、第五次战役的前线拍摄,无论是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还是险象环生的昭阳江上,他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道,顶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以惊人的毅力、超常的胆识、娴熟的摄影技术,拍摄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汤蹈火,顽强作战、殊死搏斗的英雄群像,记录了一场场战役的珍贵历史瞬间,留存了人民军队军事斗争史上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宝贵影像档案。
现场与在场
——张崇岫抗美援朝影像作品展
这一次摄影展,影像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这一次摄影展,影像激荡着正义的呐喊;
这一次摄影展,影像铭刻着英雄儿女的伟大壮举;
这是一次置身炮火硝烟里的精神洗礼,
这是一次历史课,党史课,面向历史,以史为鉴,在历史里,我们凝聚前进的力量......
沿时光之河溯流而上,1950年,一批中华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民族的重任,高举保卫和平、抗击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这支队伍,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朝鲜军队一道,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团结战斗的伟大胜利,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英雄的民族孕育出英雄的儿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将士们,以钢铁般的意志,英勇杀敌,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将气焰嚣张的联合国军打到三八线以南。
张崇岫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战士,再次义无反顾的投身抗美援朝的战场,他身挎钢枪,置身火线,与战士,与炮火同在,他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他手持相机,置身火线,与战士,与炮火同在,他是一名战地摄影师。在激烈焦灼的抗美援朝战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在险象环生的昭阳江上,他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道,顶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他以惊人的毅力、超常的胆识、娴熟的摄影技术,拍摄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汤蹈火,顽强作战、殊死搏斗的英雄群像,记录了一场场战役的珍贵历史瞬间,留存了人民军队军事斗争史上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宝贵影像档案。那些用鲜血和智慧拍摄的作品,成为中国军事摄影的一个新高度。张崇岫,不怕牺牲,为并肩作战的战友们记录、留存的不朽画面,是透射着中国军队伟大的英雄主义气概的摄影艺术作品,这些弥漫着硝烟,有着军人气质的摄影艺术作品,是我们永远仰望的精神高地。
传承,是最好的告慰。我们呈现本次展览,精选张崇岫先生抗美援朝摄影作品120余幅。这些图片,有气势磅礴,炮火连天的全景式战争画面,有与敌人短兵相接,激烈的战斗情节,有敌我同框,冲锋陷阵的决战场景。这一张张浸染着炮火硝烟的照片,让我们再次开启抗美援朝战争的记忆,那一场场战斗就在眼前,那一声声厮杀如雷贯耳,惨烈的战场如此具体,英雄的面孔如此清晰,一切,如临其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通过观看这些图片,我们可以回望历史,走近英雄,涤荡心灵,提升自我,砥砺我们奋斗的意志,坚定我们继续前进的步伐。
这个展览以张崇岫的个人作品作为艺术实践的“现场”,从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觉与思维出发,用70年前的作品在新的语境中重构时间、记忆与日常现实的关系,并在新的关系中让观看者获得超越现实的感知体验。进而使我们以另外的逻辑去思考、定义历史之于现在和未来的价值与意义。这里描述的“在场”,不仅是指每件摄影作品所具有的敏锐的时代感受;同时指示出包含在作品内的张崇岫独特的个体思维与行动意识。
纪念,为更好地前行。炮火硝烟早已散去,但战争的警钟却时刻回响。今年94岁的张崇岫先生说,图片不老,图片里的故事不老。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让大家铭记那段历史,缅怀英勇牺牲的将士,致敬“最可爱的人”,传承和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记住战场,远离战争,永葆和平。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