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万象归一:黄成江摄影作品展亮相京城

分享:

7月30日,“万象归一:黄成江摄影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呈现了一个丰饶多姿且激情澎湃的自然影像世界。


本次展览共展出摄影作品111幅,是黄成江多年来创作的一部分,其中《大地》系列20幅、《树》系列20幅、《荷》系列30幅、《海角》系列41幅。作品创作主题从北大荒广漠肥沃的黑土到西域戈壁顽强的胡杨,从纯洁无瑕的荷莲到搏击浪涛的海鸥,视野由极目远望趋向俯身近观,从细微透视又返回广袤无垠。镜头的前后反转递进不仅反映了他从宏观到微观的不断求索,更展现了他不固步自封,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1628410023763775.jpg

艺术家黄成江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8月2日举行的“万象归一:黄成江摄影作品展”媒体见面会上,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担任主持并介绍展览概况,在导赏环节中重点解析了作品特色与艺术风格;参展艺术家黄成江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回顾了青年时代起步于北大荒的摄影经历,重点就自已的摄影艺术风格、探索与创造、作品的学术气息,以及举办本次展览的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解答。


媒体见面会现场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右)与参展艺术家黄成江(左)发言。


黄成江19岁与摄影结缘,几年后就在国内摄影界崭露头角,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黄成江摄影艺术作品展览”,1989年获首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2003年被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半个世纪以来,他无论走到哪里,干什么工作,都会随身带着相机,从塞北到江南,从国内到域外,拍摄下了人世间的许多苦乐,截取了无数自然界的风云变幻。


黄成江出生于黑龙江双鸭山,16岁“上山下乡”到了北大荒,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滋养他成长的沃土,也是他寻求艺术真谛的起点。此次展出的“大地”系列是黄成江的早期作品,他借用了木刻版画来表现广袤的大地,采取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他青年时在北大荒的风土人情。作品多以黑白、强反差的语言,展现了三江平原广阔的天地和繁忙作业的人群,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影像档案。

艺术创作上,黄成江主张“深爱脚下的热土,抓住喜欢的题材,运用独特的手法”,这既是他艺术主张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一路走来秉持的座右铭。他认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但并不是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能成为艺术作品,连接其间的桥梁不仅需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更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因为只有熟悉才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一孔窥全貌,透过表象见本质;只有心入,作品才有生命,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风格特色上,洪明在1989年《人民日报》上刊发的《大地之子——青年摄影家黄成江的追求》一文中写道:“黄成江的作品,从形式和观念上无疑是富有现代感的,但是与传统又有着很深的联系。诸如避免平直,力求精炼,注重神韵,崇尚空灵,以及善用空白等等,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1981年黄成江从北大荒调到北京。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和视野的宽阔,黄成江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其艺术手法也逐渐融入浪漫主义的色彩。

从“树”系列开始,黄成江转向关注生命个体的形态,如《世间》《醒》《挣脱》等,试图通过姿态万千、百折不挠的树木表现生命劫后余生的坚韧。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看来,黄成江的“树”系列在构图洗练、色彩单纯和形式简洁背后,表露出艺术家对纯粹艺术的精进追求,对生命的参悟与表达。

而“荷”系列和“海角”系列则意味着黄成江的创作开始转向内省。如“荷”系列,黄成江拍的荷花已不是单纯由含苞到绽放呈现的单一美感,而是由内心独白向外寻求的情丝幻化,一种遁出尘世后的淡定与超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峰认为:“黄成江镜头下的荷,纯净而高洁,简练而坚定,象征着一种人格力量。”

黄成江的新作“海角”系列选择以海作为拍摄对象,在他看来,“海的博大胸怀与广纳万物的厚德,是人类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遵循。”从“海角”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海与人的合谐共处、海鸥与海浪的博击、海的博大与壮丽等,虽是风景,却更近似艺术家生命的呐喊,情感的迸发,传达出一种淋漓的洒脱与豪放。

黄成江的摄影既表现出对自然万物的礼赞,又反映出对生命的回顾与思考。在苏丹看来,黄成江的作品虽然按照风景的对象类型进行了分类,但时间的线索依然清晰可辨,反映出他的创作观念和摄影技艺的变化,也体现了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技术的发展存在着的密切关系。“我想通过这个展览窥视艺术家心境的变化,它从刚硬逐渐柔软,由明确渐次转向模糊。这其中也蕴含着黄成江先生对大自然和生命意义的深刻认知。”

本展览将展出至11月7日。


展览现场


黄成江回答记者提问



Q:举办此次展览,对您来讲有何意义?

黄成江:我的作品能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其意义是蛮大的。这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对我作品的认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团队,是由很多极具才干的年轻人组成的,他们敢想敢拼,勇于吃苦,精益求精。我能有机会与他们合作,也受益匪浅。在这里举办作品展,能让更多的清华学子们观看到我的作品,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另外,这里的艺术氛围和学术氛围我是非常喜欢的。因为艺术创作到了一定程度时,必须要与学术紧密相联的,没有艺术理论的滋养,没有学术的引领,艺术是很难走远的。

此外,这次的展览策划、展品布局设计、灯光效果等等,都是经过严格标准把控的,确实是一次很有现代感的呈现和体验。再有,清华的学子们是从祖国各地来求学的,其中也不乏黑土地的年轻人,如果他们能从我的作品中看到家乡的变化,能感受到我的“大地的本色”、“巨流”等作品中的含意,或许也会激励他们产生更加刻苦学习的劲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大地的本色》 黄成江 1980年 黑龙江


Q:您的摄影起步于北大荒,几十年过去,您还怀念那片黑土地吗?您对土地这一题材还有什么样的感受?

黄成江:我小时候,暑假经常去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小住,在这里天天看见他们从地里背回许多瓜果和蔬菜,觉得土地真神奇。后来“上山下乡”到了北大荒,整天与黑土地打交道,所以慢慢地喜爱上黑土地。1971年我在北大荒与摄影结缘,我的艺术起步于黑土地。1981年我调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后,有机会到全国各地的农垦大地和农村采风创作,对土地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因此,对土地这一题材也更加喜爱了。我当初确立了“土地”这样一个题材,就是因为抱着这种对土地的深深情怀。我今后还会继续坚持下去,继续拍摄我眼中的土地和心中的乡愁。


《雁寻故地》 黄成江 2011年 黑龙江


Q:您在摄影领域深耕数十年,是什么动力促使您不断探索、不断创造?

黄成江: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讲,1989年我荣获了首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一一金像奖,开幕当天我与获奖的摄影家接受央视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采访时,他让每位获奖者讲一句话。我当时三十几岁,胆子也挺大,轮到我讲话时就突然冒出一句:“我们不仅要在中国的摄影舞台上取得隹绩,还要在世界摄影舞台上亮出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也要在世界摄影舞台上有我们中国摄影家的身影。” 现在回味起来,这句话就像是成了我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或者说是努力的目标。我们这代人赶上了今天的好时代,时代也赋予了新的机遇,所以我不能停步。“往前闯,别停步”——这也是我背起行装“上山下乡”走出家门时,父亲叮嘱我最后的一句话。几十年来,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前行,已成为我自觉的动力。

作为艺术家,我愿以自己的行动,向着艺术的高峰勇敢攀登。


《生命之旅》 黄成江 2020年 阿德莱德


Q:您谈到了学术的重要性,从您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强烈的学术气息,请您谈谈对摄影和学术方面的思考?

黄成江:1983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科,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我强烈感受到学术对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我当时的毕业论文《画内求情、画外求景》被评为优秀论文,其中有一章的题目叫“摄影是减法”,这个创作主张,是根据我十余年的摄影实践提出来的。因为看到许多人在拍摄时,都容易将画面拍得很满,不注意提练,如果有这方面的学术做支撑,就不会走许多弯路了。

我拍摄“荷”系列时,也是边拍边思考,因为荷花是个古老题材,需要摄影家花大力气去创造性地发挥。所以我在创作实践中得出“摄影是创造”的学术心得。这是我提出的第二个学术想法。

2020年,我创作“海角”系列作品时,我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并提出“1+”创作理念,即一个题材,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而不要被一种形式束缚住手脚和大脑。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艺术形式不取决于内容,而是艺术家的内心。意由心生,象随心成,心迹决定形式。万象归一,藏于心。


《巨流》 黄成江 2020年 阿德莱德


Q:现在有很多人学摄影、玩摄影,而且都配备了不少贵重的器材。请问您使用的是什么器材?

黄成江:我很喜欢谈这个话题。数码相机普及后打破了胶片摄影的技术壁垒,过去靠经验、靠技术,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有全自动功能,初学摄影的人,也能轻而易举地拍出较好的照片。但从创作角度讲,我认为相机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头脑里的东西。我现在使用的是一台微单相机,价格大概几千块钱,有时候只用一个镜头从头拍到尾。现在我经常在一些地方,见到许多摄影爱好者光一个镜头就十几万,我觉得有能力购买高挡器材当然好,但也不必在器材上绞尽脑汁。背包里装很多很多的器材出门也大可不必,不如精简一下,没必要在这方面下太多功夫,够用就行。


《归于简单》 黄成江 2015年 北京


Q:您的摄影艺术风格一直在变,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是题材变了所以艺术语言跟着变?还是艺术语言变了所以题材跟着变呢?

黄成江:我觉得艺术家的风格不是刻意得来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风格是与本人的艺术修养、生活环境等众多方面相关联的。不要把风格看得太重,不要觉得没有风格就立不住,更不要被风格束缚住。只需要脚踏实地,把心思全放在你所要表现的物象上,自然会慢慢形成你的艺术个性,风格也会随之而来。“风格是你的背影,自己看不见”,别人能看得见。我们创作时不要去想太复杂的东西,随心去做就好了。


《粗壮之躯》 黄成江 2012年 北京



2021_0805_f7d01a0cg00qxdiuy03vec000jg00rsg.gif

万象归一:黄成江摄影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1年7月30日-2021年11月7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总策划

苏 丹

特别鸣谢

胥建国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开馆时间

本馆实行限流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逢周一闭馆

参观门票

清华师生:持校园卡可免普通门票和特展门票

社会观众:需购买20元普通门票或60元特展门票(含普展)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