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展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4月13日“推荐精品

分享:

4月13日,人民日报、中国摄影家协会、人民网、人民视频组织摄影专家和报社编辑对当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进行认真评选。最终,3版的《三代传承 锻制匠心(记录中国·我们都是追梦人)》、4版的《牡丹花开迎客来》、6版的《图片报道》 入选今天的“推荐精品”,并作为本周(4月8日至4月14日)的候选作品,将参评4月14日举行的第十五期“人民日报收藏摄影作品”评选。


三代传承 锻制匠心(记录中国·我们都是追梦人)

《 人民日报 》( 2019年4月13日  3 版)

1555097370614_1.jpg

  龙吉堂(左前)与儿子龙先虎(后)在教孙子龙建平錾刻技艺。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摄

1555097382405_1.jpg

  龙建平在制作银条。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摄

1555097363107_1.jpg

  龙吉堂在錾刻银饰。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摄

  80岁的龙吉堂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人,从小学习银饰锻制。他的儿子和孙子继承家族技艺,祖孙三代人坚守锻制匠心,传承苗乡银饰文化。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件银饰需要经过熔银、锻打、镶嵌、掐花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是女子出嫁的“标配”。“女孩子出嫁的银饰一套有很多种,头、肩、耳、胸、手上都要佩戴,一整套做下来,七八人合作要花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龙吉堂说。 近年来,机器加工的工业银饰大量涌入苗族地区,传统的银饰制作面临转型挑战,众多匠人放弃手艺远走他乡。龙吉堂坚持传统工艺,以纯银为原材料,使用本民族传统纹样,沿用手工制作,并收徒授艺。

  在这个银匠世家的影响下,德榜村银饰锻制形成了“传承馆+基地+个体手工坊”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目前,当地有银饰作坊十余个,从事银饰锻制的有近200人,成为远近闻名的“银匠村”。


牡丹花开迎客来

《 人民日报 》( 2019年4月13日  4 版)

微信图片_20190418144253.png

  4月12日,在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游客在赏花。当日,山东省菏泽市举办第二十八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盛邀四方宾朋前来一睹菏泽牡丹雍容华贵、高雅端庄的风采。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图片报道

《 人民日报 》( 2019年4月13日  6 版)

微信图片_20190418144407.png

  日前,福建省柘荣县宅中乡后垅村的2000多亩茶山青翠欲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近年来,该村依托生态资源,着力打造生态茶园,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林文强 摄(影像中国)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